百度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1月初的更新对app做了很大的改动,推出了音频付费产品的胶囊课程。然而更新不到一个月。百度的班调让前几天包括视频、直播在内的大部分功能轻松宣布暂停,进入调整期,准备转型。百度的教学变化这么大,可能是出于以下考虑。
百度一直想涉足教育领域,所以收购了教学网。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产品并不符合百度的发展方向。尽管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否认了百度在2018极客园if大会上“全在人工智能”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度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几乎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人工智能项目上。
胶囊课并没有作为新产品出现,而是通过百度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和改版,或许是想通过百度教学平台来检验知识付费的效果。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胶囊测试,结果还可以。尽管缺乏大ip,但数据显示有16000个音频栏,参与人数最多。以此为契机,未来百度的教学可能会彻底停止,推出基于胶囊课的新产品。
百度总是出火,哪个行业火爆,也正是因为网络教育如火如荼,百度才收购了教学网。百度教训传播的转型也是风头正盛的地方。知识支付之风依然强劲,音频支付产品是所有知识支付平台都在追逐的内容实现形式。
公众的知识焦虑症和碎片化阅读需求使得知识支付的形式不断变化。音频属于轻媒体,制作成本低,适合碎片化时间,解放大众的手和眼,备受追捧。音频知识支付平台在这两年引起了轩然大波。喜马拉雅、fm、Get等平台上的“说得好”、“短大指北”等音频支付栏目一经上线就被用户抢购一空;今天另一个喜欢追时尚的平台,在连线短视频之后,也在准备引入音频支付产品的新知识。百度当然不想错过这个红利。
据悉,百度目前主营业务分为信息流和人工智能,音频业务满足人工智能和信息流的发展需求。比如信息流需要细化内容来留住头用户,推出知识支付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人工智能方面,音频支付产品比普通在线教育产品更能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并且有一些先例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比如喜马拉雅山引入大数据,开发了千人千面的系统,准确地向用户推荐个性化的音频内容。
同时,无人车也是百度目前发展的重点,语音服务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部分。开发音频服务也可以继续完善百度的语音识别技术壁垒,为无人车项目服务。
百度的讲座规模大,内容全,但用户寻求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好
百度可能因为以上考虑,已经决定停止百度的大部分教学功能,进入调整期。但是,巨头们在网络教育行业确实过得很艰难,投入和产出都比较一般。阿里的在线教育平台淘宝教育至今没有推出独立app,百度的教学选择转型,腾讯的课堂褒贬不一,网易的云课堂也麻烦不断。百度作为b2b2c在线教育平台,与其他三家相比有很多缺陷。
百度教学入门门槛低,注册教师几乎没有门槛,申请创建教学学校门槛不高。结果平台上机构很多,但是好坏参半,用户的试错成本太高。此外,教育产品的服务时间长,平台无法控制整个过程,因此教育产品的质量可能无法控制,学生也无法负责。在app store的评论中,有用户表示,之所以喜欢百度的课程投放,是因为以上课程数量众多,内容齐全,但内容多并不代表内容质量高。
一个分类下教育产品多,会导致流量分布不均,马太效应。家长和学生倾向于根据老师或机构选择课程,但优质机构可能会跳过平台,直接连接学生,最后离开平台。百度讲座等教育平台成为别人的婚纱;虽然非优质院校和个别教育工作者依靠平台,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旦用户出现选课偏差,就会导致完成率下降,从而影响平台声誉,难以建立信用体系。百度的教学最大的缺点是内容多但不更好,满足了用户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但未必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百度的优势在于自身的搜索引擎流量和作为巨头企业的高知名度。而对于强调决策的教育行业,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线索,不能带来交易。相比网易云课堂,百度缺的是高素质的老师。相比腾讯课堂,百度缺乏用户连接优势,用户粘性不高。毕竟搜索引擎用的比较频繁,但都是作为工具来用的。
另外,百度的课程投放和其他同类型的在线教育产品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教育产品的定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两个差别不大的课程价格可能互不相同。教育作为非标准产品,难以标准化,学生需求个性化。但百度的教学课程安排过于结构化,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所以用户提到百度教学,会说这个平台的课程很多,但不会说这个平台的老师很优秀,课程质量很高。
百度可以支付过课转化的知识吗?
百度一路上抛弃了很多产品。它在游戏、阅读和外卖业务上投入了巨资,最后还是交给了别人或者合并了。业内有人预测教育行业将成为百度下一个弃儿,现在百度的在线教育平台确实选择了转型。现在音频支付领域有很多山,比如喜马拉雅,蜻蜓fm。如果百度转型为音频支付,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能否再从后面来?还是会成为另一个弃儿?
众所周知,百度是从搜索引擎开始的。这个基因影响百度对运营的思维方式。百度的产品习惯于用流量解决问题,依靠百度搜索的流量优势,会迅速增加一款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和规模。凭借流量优势,百度是一个后进入者,但总能很快地搭好缺口,进入行业顶端。现在ai和信息流是百度的重点。可以预见,其知识支付产品也会依赖信息流,但很多项目不依赖流量也能解决。
公众渴望知识,渴望成功,但内心困惑。Feed可以解决一些需求问题,但是流量分布大可能会导致内容低端。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决定头像用户去留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如果百度的课程投放在转型后仍然作为流量产品运营,首先是在版权问题上失败的百度,可能得不到原作者的信任,在高质量内容上缺乏优势;其次,用户流失的风险会增加。
迟迟不出手、迟迟不决定付费录取知识的百度,很有可能凭借流量优势成为垂直领域更有影响力的平台之一,就像当年拥有最多数量来源但优质数量来源很少的百度医生,最终败在垂直领域创业公司面前,成为百度外卖一样的第三第四。为什么?因为基于内容和面向服务的产品从来不是靠数量取胜的,而是靠精准高效积累的头用户数量。
百度在支付入场费音频时必须摆脱鸟笼逻辑
习惯用流量解决问题的百度,面对知乎、喜马拉雅、豆瓣时代等已经收获了大量忠实用户的平台,想要转型知识支付,需要改变运营产品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百度需要放弃靠流量取胜的想法,让新产品成为像百度教学一样最大最全的平台。这是做搜索引擎和导航的思路,但不利于在细分领域建立口碑。知识付费更注重决策。选择多了,用户在决策上花费的时间就翻倍了。选择越少,购买率越高,满意度越高。大而全,不利于增加用户粘性,解决用户知识焦虑。
另一方面,虽然百度的教育是以百度文库和贴吧为基础的,但是这些平台的用户可以被吸收为新产品的用户,但是这些用户的需求其实很分散。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不现实的。百度需要把握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推出精选的音频产品,而不是收集各种类型的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胶囊课程主要以即时内容为主。但是面对众多同质化的音频付费内容,用户逐渐建立了较高的筛选标准,即时内容的价值不高,可能无法吸引到为知识付费的头用户。百度作为后起之秀,要在把握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做好质量控制。
大公司扩张地盘的意愿很强,不同于腾讯投资和阿里收购。百度经常选择自己延伸到一个行业,但是大部分垂直创业产品包括外卖,游戏,文学都是收购的。现在百度正在从教育行业转型为目前热门的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要想有所成就,恐怕需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
刘伟,用禅宗理解互联网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刘匡110
标题:[科技界] 败北在线教育的百度传课转型知识付费,胜算又几何?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