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网上车贷平台微贷推出之前,中国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汽车金融玩家,包括商业银行和传统汽车金融公司,它们现在分别占整个汽车金融市场的75%和80%。剩下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瓜分。

从商业银行与传统汽车金融公司的夹缝中,小额贷款网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并不难发现。互联网门槛低,操作方便,产品多样化,足以让它自带吸引用户的光环。此外,小额短期贷款的主要特点是,在网上车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的时候,小额信贷网已经成为中国p2p网络车贷细分的龙头企业。

数据显示,近年来小额信贷网络表现出色,运营净利润从2015年的3558万元增加到2017年上半年的2.63亿元,成为为数不多的盈利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一。但是在盈利的背后,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小额信贷网,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交易量放缓,收益率触底,小额贷款网络遭遇增长上限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小额信贷网络平台累计营业额已超过1700亿元,对于上线7年多的小额信贷网络来说,确实是一大突破。但近期数据显示,微贷网月交易额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呈下降趋势。

根据小额信贷网披露的运营报告,从2017年8月到平台发布的最新的2017年11月运营报告,曾经让平台引以为豪的月营业额并没有出现在报告中。从平台披露的累计成交量来看,8月到11月的月成交量估计并不理想。

从成交数据来看,2017年8、9月份小额信贷网平均成交金额为73.75亿元,9月份成交金额为75.6亿元,10月份成交金额甚至下降到69.2亿元。与7月份82.87亿元、6月份79.87亿元的营业额相比,这个数字并没有改善,而且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2016年同期的小额信贷网络数据相比,可以看出,2017年7月以后,小额信贷网络的业务量增长明显放缓。

[科技界] 成交量放缓,盈利的微贷网实际上“外强中干”?

但仅从去年交易量的放缓来看,显然无法直接判断微贷网遭遇增长天花板的现实。我们来看看今年前几个月的交易量。

据网贷之家50强统计,网贷行业车贷业务1月成交65.15亿元,2月成交48.19亿元,3月成交61.03亿元。总的来说,虽然平台累计成交量一直在上升,但相比2017年甚至2016年,目前的月成交量已经不再辉煌。

从综合收益率的角度,我们分析了还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在帮助小额贷款网络从强势走向增长瓶颈。

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虽然微贷网在整个互联网车贷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其车贷业务今年前三个月的综合收益分别仅为7.4%、7.43%和7.08%。这不仅远低于其他平台的综合收益率,如3月份的电子金融所(13.38%)、百金贷(10.15%),而且微贷网的综合收益率几乎在整个车贷业务中垫底。

车贷业务遥遥领先的微贷网,综合收益率比其他大部分平台都低,这可能是其月营业额趋于下降的原因。然而,投资者选择小额信贷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必然是对收益率的考虑。由于其他平台获得的回报率高于小额信贷网络,在多方竞争下,投资者选择其他平台是不可或缺的。

车贷业务趋于下滑,这是对以车贷业务为主的小额信贷网的重大考验,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收入和利润的下降,这必须通过小额信贷网来实现。为了补充利润和收入,它开始涉足其他非汽车贷款业务,如抵押贷款和信贷贷款。从其业务的多方布局,也能窥探到微贷网对成长困境的焦虑。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小额信贷网络增长天花板的原因与赛道上玩家的增加有关。同时,小额信贷网络的短期优势能否长期吸引用户,短期汤能喝多久,也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既然微贷网已经成为网贷车贷行业的龙头老大,考虑到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肯定会给平台带来一定程度的反馈效果,所以微贷网的行业地位暂时不能轻易动摇。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小额贷款网络未能突破增长天花板,则需要引起重视。

天花板背后隐藏着对巨额利润的担忧:大幅降息和砍头

项目和金额的逾期率是很多网贷平台不敢回避的触发点,微贷网也无法摆脱。

截至去年6月底,小额信贷网络项目逾期率为2.48%,金额逾期率为1.52%,逾期金额高达2.32亿元,几乎接近去年同期平台净利润。从这两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小额信贷网的逾期率其实并不比其他平台低。

但仔细想想,项目和金额逾期率这么高的微贷网为什么能在多个平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利润可观的平台?除了模式上的优势外,背后可能还有一些玄机。

一是平台多次降息。数据显示,小额信贷网产品X智投12个月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从春节前的10.5%降至9.2%,是信贷、集团贷款网等其他节后降息平台中跌幅最高的。虽然网贷平台普遍面临春节后标准短缺的问题,但平台降息也属于市场的自我调节。此外,为了控制运营成本,许多平台不得不采取这一举措。但是,经过仔细调查,平台降息并没有那么简单。

[科技界] 成交量放缓,盈利的微贷网实际上“外强中干”?

降息的影响可能导致投资者收入减少。假设逾期贷款的参考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双重打击下投资者的收益只会越来越少,这种行为也有故意压榨投资者收益的嫌疑。其实这已经不是小额信贷网第一次降息了。早在2015年就有大幅降息调整。参考利率由2015年7月的13.65%调整至10月的10.88%,降息持续三个月。

考虑平台放大后的盈利也是市场条件下的有序选择。在用户流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小额信贷网的降息行为直接是为了给平台增加利润。但此举容易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投资者的综合收益率可能下降,导致平台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参考上面提到的小额信贷网综合收益率几乎在底部,可能是时候考虑适当帮助投资者收益了。否则,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下,用户选择坚持还是转投其他回报更高的平台,就看平台的诚意了。

[科技界] 成交量放缓,盈利的微贷网实际上“外强中干”?

二、利益斩首的行为。去年8月,小额贷款网络遭遇砍头利息。借款人的车,估值13万,其实降到了11万多一点。另外,贷款期限至少三年,期间产生的月服务费和返利等。,最后,借款人不得不偿还高达19万元。

这样一来,平台的收益增加了,但也给借款人造成了巨大的还款负担。更严重的是,还可能扰乱正常的贷款秩序,阻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微贷网的砍头行为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收入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于此。

总的来说,作为网车贷款领域的巨头,微贷网的暴利确实给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然而,投资者和借款者在深入探索利润的同时,也可能承担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平台盈利不是不允许的,前提是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最满意的结果是用户和平台能够实现双赢。

双赢的前提:小额信贷网络的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平台和用户的双赢,小额信贷网络恐怕需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不仅是获得用户信任的前提,也是社会监督平台有序发展的信息动力。

相对而言,小额信贷网络的平台风险控制措施相对严谨,但其指标信息披露不够清晰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赔偿金额能够更好地反映平台的真实运营情况,则搜索易贷、微贷网、信易惠民等试点的共同基金协会平台不予披露。虽然赔偿金额不属于强制信息披露部分,但刻意无形地回避这些信息,增加了平台运营的不透明性。

[科技界] 成交量放缓,盈利的微贷网实际上“外强中干”?

更引人注目的是,也许很多新投资者并不知道,在早期的小额信贷网络中,吸引众多用户的重要因素是高透明度和高利率的特点,这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从而确立了平台的影响力。现在又隐藏了这种令人信服的平台特性,与平台的影响力更大不成正比,似乎有些不符合市场规律。

此外,如前所述,201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目前在小额信贷网官网上披露的平台运营报告却在2017年11月停滞不前,后续几个月的运营数据也没有更新。按理说本月的平台运营报告下个月就要出来了。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小额贷款网却没有更新这几个月的运营报告。

它不仅不同于其宣布的运营信息透明度,而且还可能被怀疑故意避免更新运营报告。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许微贷网这段时间的运营数据并不好看,也不想公开,但这种行为显得有些弄巧成拙。

但话说回来,既然小额信贷网在p2p车贷领域的口碑已经建立,提高信息透明度对平台和用户来说都不是坏事,也可以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了解,最终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s2/】网贷车贷轨道玩家更多,价格战过后,用户争夺战

整体来看,整个互联网车贷领域已经开始面临人多吃不完的局面。

天下繁华为利,天下繁华为利。车贷领域的商机公开后,这个领域就不再是蓝海,而是众多玩家聚集的拥挤赛道。一个明显的现象是,网贷行业的入行车贷平台中,约有一半不包括非网贷进入者。

所以微贷网面临的不仅仅是同类平台的竞争,还有其他领域的玩家,分享着潜在用户不多的市场。拥挤轨道的直接影响是企业越来越难获得客户。

像很多互联网行业的扩张过程一样,经过之前的价格战,现在网贷领域普遍面临用户紧缺的问题。那些曾经接受高额借贷成本的用户,现在已经很难找了,就像现在小额信贷网的营业额一样,遇到了增长的天花板。所以对于车贷平台来说,不仅要开发新的用户群体,而且要让平台变得更好,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虽然很难获得客户,但国内汽车金融市场仍然值得期待。根据最新预测,2020年国内汽车金融市场普及率将提高到50%,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面对这个庞大的数字,任何障碍都有可能成为平台前进的动力,这意味着前面的路虽然越走越难,但却是通向成功的有效渠道。

就小额信贷网络而言,虽然互联网金融公司有自己的优势,如门槛低,但这种优势不会一直存在。毕竟,商业银行和传统汽车金融公司的玩家已经深入行业多年,同时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试图缩小与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的差异。在市场选择下,微贷网能否继续长期写自己的盈利神话还有待观察。

文/刘匡微信官方号,ID:刘匡110 [/S2/]

标题:[科技界] 成交量放缓,盈利的微贷网实际上“外强中干”?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