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作为一种简单的非现金交易信用服务,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近年来,发卡量和交易量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巨大的发卡量催生了专注于信用卡账单管理的互联网企业,其中51家信用卡是代表企业之一。
与其他直接切入共同基金领域的企业相比,2012年成立的51信用卡从信用卡账单管理工具起步,逐渐涉足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现在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于3月22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但在盈利和招股说明书提交的背后,51信用卡筑起的金融科技护城河可能就没那么稳定了。
【/S2/】51张信用卡上市背后的信心是什么?
细数下来,有很多互金公司在监管压力下上市,比如2017年下半年的曲点、瑞信、融360,2018年的点牛金融、维信金克等金融科技公司,可以说已经开始了一轮集体上市。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是整改备案的关键期。互金企业选择上市,看似不是明智之举,但其实也蕴含着知识。
监管对互金企业来说会趋于正常,所以只要业务合规,监管对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很大的障碍;另外,这里有一个默契的行业共识。对于企业来说,逆风上市可以间接证明其对资本的强大抗风能力。
招股书显示,51信用卡目前主要有三大业务,一是个人信用卡管理服务,这也是其基础业务,二是信用卡技术服务,以及在线信用匹配和投资服务,属于51信用卡的产品51 Character提供的p2p业务。
近年来,在线信用匹配即投资业务在51张信用卡收入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18.67%上升到2016年的67.28%,再上升到2017年的71.73%,成为51张信用卡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51张信用卡总收入22.69亿元,其中信用匹配和服务收入16.27亿元,是目前51张信用卡的收入重点。
至于逆风上市的51张信用卡的风阻,不妨分析一下其营收的关键业务。
招股书变成51张信用卡
毫不夸张地说,上市就相当于看着一面魔镜,企业隐藏的风险也暴露在公众面前。
招股书中对信用卡可能存在的业务和行业风险进行了相当篇幅的描述,一旦其中一个隐藏的风险出现,对其收益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随着国内环境下网贷业务监管的进一步收紧,51信用卡的主要收入来源信用匹配服务无疑面临监管压力,51信用卡监管存在两大隐患。
首先,假设由于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如果将信用匹配和投资业务纳入违法项目,51信用卡的主营收入业务无疑将遭受重大损失。此外,更现实的是,在监管备案期间,如果51张信用卡未能及时完成备案,其信用匹配和投资服务也将面临被禁止的可能性。
其次,数据显示,2017年51张信用卡对信用卡持有人的贷款产品交易中,约74.1%来自信用卡管理用户。
从数据上至少可以看出,51张信用卡的基础信用卡管理服务为贷款额度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流量来源。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51信用卡的征信服务过于依赖其信用卡管理用户,但似乎对非信用卡管理用户的吸引力不是很大。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为了用户的生存过度依赖信用卡管理的51张信用卡,对于信用匹配和投资服务的备案和合规变得越来越迫切。
监管带来的隐患并不能直接证明51信用卡的抗风能力。最多说明51信用卡目前受到单一收益业务的约束,比其他收益均衡的多元化共同基金企业更容易受到监管的威胁。
但有一点可以预测的是,在监管环境下,虽然近两年51张信用卡的收入大幅增长,但其后续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51信用卡的两个困境
事实上,51信用卡除了目前尚未直接显现的监管风险外,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首先,技术和信贷介绍服务的收入都下降了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款业务的通知》和《关于做好p2p点对点借贷风险专项整治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现金贷款综合资金成本不得超过年化利率36%。
在通知的背景下,51张信用卡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由于部分小额短期贷款年利率已突破政策红线,即超过36%,2017年底终止业务。虽然这项业务的收入只占51张信用卡总收入的3.7%,但这项业务的终止似乎对51张信用卡的收入并无损害。
不过考虑到其业务的多元化方向,这个小生意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对于51信用卡来说是不错的口味,弃之可惜。
另外,还有一点被忽略了。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信用卡的信用匹配和投资服务收入逐年增加,而信用卡技术服务费和信用介绍服务费收入逐年下降。特别是信用卡技术服务费占2015年51张信用卡总收入的50.16%,贡献了一半的收入,但在2017年大幅降至6.19%。
同样,2015年征信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30%,2017年降至8.35%。一方面是信用匹配业务在上升,另一方面是两个业务的收入比在下降。
收入比例在下降,但收入却在逐年增加。先不说两项服务收入比例下降对51信用卡的直接不利影响,但这意味着曾经是51信用卡强项的信用卡技术服务和信用介绍服务未能继续发挥其强大的收入能力。
也许是信用卡技术服务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或者是51信用卡未能保持以往信用卡技术服务的魅力,转移了发展重心。但是,以前的收入重心正在成为收入中的配角,确实值得深思。
其次,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说了内忧外患,51信用卡依然面临营销成本过度投入的困境。
先说51信用卡客户成本低的背景。51信用卡,从信用卡账户管理起步,信用卡管理用户数量积累很深。这种优势不仅为他们逐渐渗透到网贷等业务领域提供了流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种低成本的获取客户的方式。
2017年,在新用户挖掘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互金行业的客户获取成本一般高于100元,但51张信用卡可以维持自身平台的人均客户获取成本在19.2元左右。相比其他平台客户成本高,51信用卡需要节省大量客户投资。
然而,客户成本低并不意味着客户效率的提高。在客户成本低的背后,51张信用卡需要支付高昂的营销和广告费用。
数据显示,51张信用卡的营销和广告费支出从2015年的1.3亿元飙升至2016年的1.7亿元,至2017年的5.98亿元。
营销费用的增加也暴露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在这个大家都在思考进入市场的互联网时代,51信用卡并不是唯一看到信用卡账单管理商机的。其他玩家都在抢着抓住机会,市场上这条赛道上的玩家也从稀缺变成了拥挤。
也就是说,近年来,涉及信用卡账单管理的类似平台逐渐增多,市场上类似51信用卡的企业有卡牛、彩彩信用卡、我爱卡等。虽然不同的信用卡管理企业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可以想见,平台都是想打通信用卡管理场景,获取基础流量资源的。
另一方面,51信用卡,即使其客户获取成本低,获取新客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经过进一步分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和技术服务崩溃的尴尬,51信用卡面临挖掘新用户的巨大压力。所以营销和广告费用的激增不是单纯的市场扩张目标,而是51信用卡在激烈竞争下不得不妥协的现实。
在内外两难的双重压迫下,51张寻求上市的信用卡看似实现了盈利,但背后压力重重。
51信用卡的护城河稳定吗?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妨从51张信用卡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即渗透非卡用户的计划,来考虑一下这个想象中的空房间能有多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简单分析一下51信用卡的基本业务。
作为一个以工具为主的产品起步的平台,51信用卡不是个案。它首先通过账单管理服务来引流其他业务,然后通过不断的探索来寻求最佳的盈利模式。不难看出,目前的51信用卡虽然主要提供信用卡账单管理服务,但实际上它的主要利润来源是p2p网贷,这是互联网企业变现的常用方式。
而51信用卡作为工具型产品,在实现道路的探索中容易受到限制。毕竟从免费服务到盈利水平,这种主机和客户关系的突变会变得非常微妙,很容易在盈利模式的构建上遭遇困难。
此外,从信用卡计费开始的51张信用卡也面临着信用卡领域的业务拓展问题。众所周知,信用卡持有者是所有巨头的最爱。大家都想追到2.8亿持卡人。除了发卡银行,还有互助黄金巨头甚至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但也许是为了发起错位竞争或者单纯增加变现渠道的目的,51信用卡所针对的少卡甚至无卡用户的发展需求似乎不会那么顺利。首先,进入其他领域意味着和更多的玩家争夺一块蛋糕。而且51信用卡不太擅长。所以51信用卡也要注意一点,在没有信用卡用户流量的情况下,很容易收其他非卡用户。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
总体来说,sprint信用卡管理是第一张51信用卡,具有先入先出的优势,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从其招股书披露的隐藏风险和所遭遇的平台困境可以看出,51信用卡为其上市而建的护城河正面临着一些可能的破银行风险,这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大障碍。
另外,对于目前业务条线过多的51张信用卡来说,是否能确立互金生态的终极目标,是否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决于这些小护城河是否稳定。
文/刘匡微信官方号,ID:刘匡110 [/S2/]
标题:[科技界] 即将IPO的51信用卡,护城河真的固若金汤?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