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是前几天袁隆平出现在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个温暖的场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欢迎他。这一幕在网上走红,被网友真诚地称为“真正的巨人偶像化场景”。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说我一直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享受粮下清凉的梦,也就是追求水稻高产、更高产的梦想;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我还在努力实现我的梦想,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起实现这两个梦想。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袁隆平笑着称自己是“90后”。就像他年轻的时候,现在几乎每天都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20世纪50年代,袁隆平原本从事甘薯育种研究和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紧缺,他转向了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粮食是国计民生第一要务。我是一个农民,在这方面应该尽力。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里挑选种子,无意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耳朵又大又满,多达230粒。仔细算了一下,如果作为种子使用,每亩水稻产量会达到1000斤,而当时的高产水稻只有5600斤。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好开心。我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出。结果,没有一个人像他父亲那样又好又高又矮。我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我很失望。失望过后,突然有了灵感。有分离现象的是杂交水稻。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这一意外发现增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信心。灵感来的很突然,但是研究的路很长。经过三年一片一片的寻找稻田,1964年,又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又过了九年。杂交水稻“三线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问世界谁来养活中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先后突破了超级高产水稻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的五大目标全部完成,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粮食增产就能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以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质疑本世纪,给中国人民自己的答案。

[科学技术]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希勤(袁隆平同学):无论是三线、二线还是后期的工程不育系,在战略规划上都会不断被取代。他是实战、创新思维、大胆实践的完美结合。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人,袁隆平先后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特别发明奖、第一个国家最高科技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项和荣誉。20世纪90年代初,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第一个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但袁隆平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每个人的。

[科学技术]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湖南日报原科教新闻部主任谭艺婷:经过多年的跟踪报道,2001年7月10日下午,我做了初稿,让他审阅。你看,他把袁隆平的名字划掉,改成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超级稻。他是一个如此谦虚的人。

对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增加粮食产量,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带领团队挑战“海米”,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中国五类盐碱地地区进行试验。对于在试验阶段表现良好的海水稻品种来说,今年也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们计划发展到1亿亩,最低亩产300斤。1亿亩意味着年产300亿公斤,可以再养活1亿人。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袁隆平同事):90岁高龄,一心为国家粮食安全,一辈子抓大米。我和农科院院长一起去拜访过他,因为周日去了之后就没找到。很奇怪,他去哪里了?结果我们在外面的测试场地发现了。

袁隆平说,他曾经梦想过,在超级水稻试验场,水稻比高粱高,稻穗像扫帚那么长,谷粒像花生那么大,于是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就在下面享受凉爽的空气。目前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能提高光合效率30%,亩产可达1500斤。在梦里,他们都投身于国家粮仓的富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得过很多奖。这个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项,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不能躺在我的信用本上,努力做出新的贡献。我老了也没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以后冲刺到1300斤每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的掌握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

标题:[科学技术]袁隆平: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