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员会提供
八月底。北京航天科技大厦。

离约定的面试时间还有几分钟。记者在摆弄手机。只见93岁的张院士坐在桌对面,拿出手机,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用食指在屏幕上划动。我知道他有些耳朵,就大声对他说:“张院士,你在看微信吗?”所有记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张院士的手机上。

“对,我在看微信。”张院士从容回答。

“那你发微信吗?”

“发,天天发。从2014年2月14日开始,每天都发,一天都没有停过。”

每天早上他都要把收到的新闻整理一下,挑出重点,或者挑出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重点发给朋友。

张院士88岁左右学会使用微信。张在这么大的年纪学习新的“技能”,跟普通人不一样。他承认他一生会做两件事:学习和实践。

接受分配

跟张学了一辈子。

1951年,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军委通信部雷达系。那年他25岁。大臣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以后全军的雷达都交给你了。”他一愣,他不懂雷达,所以他必须学习。

当时,张在的一切都服从于国家的需要。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愿为天下劳苦大众牺牲一切。分配到中央军委后,开始学习雷达,业余时间往往属于雷达。经过12年的努力,他学习了麻省理工学院编的28个英语雷达系列,为他的雷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张说:“我的一生,都会按照我在组织里安排的去做。”

正是在服从分配的任务中,边干边学,扬名天下,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自己出名

学完了就要在实践中应用。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为了切断志愿军补给线,派出b-29飞机在鸭绿江沿岸乱炸,辐射电磁干扰,使我军雷达难以发现目标,指导我军作战。张命令去前线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经过研究,他采取了雷达收发设备快速变频、瞬时自动增益控制、多站雷达交叉定位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抗干扰问题。

当时,在战场设备紧缺的情况下,张利用罐头盒制作电容器,用拉杆和麻绳作为联动装置,制作了雷达收发设备的同步跳频装置。这种装置虽然简单,但可以解决问题,仍然是各种现代雷达抗干扰的基本手段。

张在雷达接收机上安装了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防止强干扰掩埋弱信号,提高雷达发现目标的能力。他根据几何定位原理,利用多站雷达测得的干扰方位来测量目标的坐标。

学以致用,从战争中吸取教训。这就是张成长的“秘诀”。

实践成长

1957年,张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斗争。他和同事学习实践,成功复制了导弹制导雷达-红旗-1。

1962年,在中国“两弹一星”发展的关键时刻,u-2侦察机频繁进入中国领空侦察军事情报,并携带干扰器干扰我国land/きだ

u-2飞机靠着飞的又高又远,大摇大摆地在中国各地拍照。中国导弹查明路线后,打下飞机。然后美国人在u-2上安装了电子接收机,中国人一开机它就溜走了。为此,我们采取了“速战速决、近身肉搏”的策略,先后又打下了两个。之后u-2带来干扰信号发射机发射假信号,导致我们的雷达误判,导弹偏离轨道。通过改变雷达系统,加强抗干扰技术,我们打下了美国第四、第五架U-2s。之后,u-2就不敢来中国大陆了。

[科学技术]张履谦88岁学会用微信 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

也是在与u-2作战的过程中,张及其同事将我国的“红旗1号”雷达发展到更高水平的“红旗2号”雷达,批量装备部队,成为我军的主战装备,进而研制出多种先进雷达,推动了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

杰出的功勋

20世纪70年代末,张在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中领导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和超远程制导雷达。在缺乏高端仪器、无法进口设备等困难条件下,他和同事们自行开发了所有国产设备。

他还参与了中国气象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观测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数据中继卫星的开发,是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规划者之一。1984年,他与国内专家一起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双星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和实现,拉开了中国建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序幕。他也是第一批向中国提出建立载人航天和空站项目的科学家之一。

[科学技术]张履谦88岁学会用微信 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

张吕倩为中国雷达技术、电子countermeasures,/きだよ 0技术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聂荣臻元帅曾称赞他为“国防科研战线上杰出技术指挥员的代表”。

标题:[科学技术]张履谦88岁学会用微信 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