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熊杏林提供
辉煌的70年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荣誉而奋斗
百岁落叶归根。
2019年5月11日,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创始人、中国核武器工业先驱、中国核试验科技体系奠基人之一程的骨灰,在新疆和硕马兰烈士陵园安葬。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创新、奋斗、奉献——程口述自传》。回忆当时的情况,这本书的整理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熊杏林脑子里只有10个字:心是原子弹,魂是戈壁沙漠的。
说起程,人们更熟悉他是中国的“核司令”。他之所以被称为“核司令”,不仅仅是因为他担任过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副司令,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核试验事业的贡献:半个世纪的默默无闻,把自己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核试验事业捆绑在一起。
9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模范人物进行郑重表彰。程的名字就在其中,他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2018年10月24日,熊杏林在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了程。
当时程的病情非常严重,熊兴林有一种“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的模糊感觉。于是她带来了她的新书《程的故事。参观期间,熊兴林给程看了书中的插图。
“我给他看了书中的插图。一开始程老没多大兴趣。看到两张图后,程老突然激动起来。一个是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使用的铁塔;另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爆炸中心。当我看到这两张照片时,老人的眼睛发出了奇怪的光。他指着照片对我说:‘这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地方。’”熊兴林回忆道。
程是中国进行核试验最多的科学家。他在罗布泊工作了20多年,这是他的一生。
回到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令人震惊的噪音,巨大的火球和原子裂变蘑菇云升起,漂浮在空.戈壁沙漠上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现场1700多套仪器均获得了测试数据,97%的测试仪器记录了完整的数据。而美国、英国、苏联在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时得到的数据非常少,法国在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时甚至没有得到任何数据。
那一刻,非常激动,因为他设计了第一颗100米高度原子弹的爆炸方案,同时,核爆炸的可靠控制和爆炸力的联合测定方法也是由他设定的。
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在核爆炸试验期间,自动控制系统在十几秒钟内启动了数千台仪器,没有任何错误地执行了任务。这证明我们自己制造的各种仪器设备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
此后,在核试验任务中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1966年12月,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他建议用水泥加固塔的基础,以减少灰尘;
1967年6月,第一次空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轰炸飞机的飞行方向,以保证轰炸飞机的安全;
1969年9月,平东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封堵方案保证了试验的安全性;
1978年10月,该井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试验方案成功...
终身服从祖国的需要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回国定居,程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先后担任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核试验基地副指挥官。
“在学习程老的19年里,我一直被他的事迹所感动。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熊杏林回忆说,程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回国后,他为了国家的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一次又一次的从零开始,甚至隐姓埋名,在学术界消失了几十年。
程贾凯曾对熊杏林说:“面对祖国的需要,我别无选择,只能服从。”
这个说法没错。他的个人命运一直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程是玻恩的学生,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和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1948年,程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于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与导师伯恩共同提出了“程-生”超导
性双带理论模型。
当时,程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当时祖国的形势,他在国外总是被人瞧不起,这也让他松了一口气。
1949年4月的一个晚上,程正在苏格兰出差。在看新闻电影时,他了解到紫色应时事件:中国人胆敢向英国军舰开火,打伤了英国军舰紫色应时号。
“看完电影,我走在街上,站得笔直。中国曾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现在开始改变了。就是从那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程回忆道。
半年后,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与51名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一艘取道香港回内地的船上,联名向在美中国留学生发出公开信,在在华欧美留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对,我们要赶紧回去!”1950年8月,踏上了归途。
1960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被调到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小组。从此,他消失了。就像所有失踪的“两个炸弹爸爸”一样,把生命献给了西北沙漠。
冒核辐射的风险,勇敢一点
有人曾说程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这种纯洁让他除了科研之外没有杂念。
正是这种纯粹性使程敢于否定苏联专家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00米塔爆炸的方案,确定了可靠控制核爆炸和联合测定爆炸力的方法。
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首席负责人,他做了总体规划,依靠技术和可靠的数据。有一次,程提出了全屏蔽槽防电磁干扰的设计方案,但遭到基地个别领导的反对。
有人劝程不要太认真,但他说:“我不在乎谁反对,我只看科学。”程提出的“全屏蔽”方法,就是给所有仪器设备加上“装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测试仪器即使在屏蔽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准确的数据。就这样,在后来的工作中,这种方法得到了运用。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纯粹的程冒着核辐射,冒着地下爆炸的危险。
第一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有关地下核爆炸的第一手资料,程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炸中心进行调查。
当时是国内第一次调查原子弹爆炸,因为那里的辐射剂量谁也说不清,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然而,程开甲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手套和安全帽,带领大家在新挖掘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孔中爬行,最后进入了一个由爆炸形成的巨大的空房间。程在那里仔细观察和测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程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18年3月30日。当日,程获得“世界对你来说是美好的——2017-2018中国节日影响世界”终身成就奖,只是那一次是通过视频与大众见面。
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下时,百岁老人笑得很平静。他说:“1950年我回到祖国时,我很幸运能够在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为国防建设做出一点贡献。党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今天的荣誉也属于那些和我一样默默无闻,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国防建设者。”
标题:[科学技术]核司令程开甲: 半生埋名为国铸盾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