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有个约会

黎明时分,60多岁的杨志德来到胡同长江大桥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进行例行水检查,平均每天至少步行4公里。杨志德已经在这种工作状态下40多年了。

从木工开始到退休,他还在工地一线奋战。CCCC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CCC第二航务工程局)顾问、胡同长江大桥项目经理杨志德,带领17座长江大桥建设,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业内著名的“造桥之星”。

抵押自己的房地产补贴项目资金

1954年,杨志德出生在安徽省广德市一个偏僻的山村。他挖煤、采矿和伐木。1978年,杨志德毕业于重庆航海工程学校,主修水利工程,进入CCCC第二航务管理局第四公司,担任木工、材料工程师、水利工程师。

青年时代的脾气,培养了杨志德不怕苦,“肯健身”的人格。有一次,冬天,在齐腰深的刺骨河里,他带领工人继续手术一个月,陷入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还有一次和同事一起抬栏杆,摔倒伤了头,缝了7针。第二天,我把头裹在厚厚的棉帽里,继续工作。

"做建筑,做施工,努力可以磨炼个人性格."杨志德说。

在土木工程领域,大型桥梁因其复杂的受力结构而被誉为“皇冠上的宝石”。参与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一直是杨志德的梦想。

1995年,中国第一座超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任命杨志德为某标段项目部副经理。自从他带领施工队到了工地,各种难题就来找我了。

施工现场前期缺水,挑着烧开的水全是腥味。钻孔桩和钢套箱经常遇到技术难题,设备采购资金不足也拖慢了施工进度。在他们负责的锚体施工中,由于早期沉井施工企业工期严重延误,负责上部结构的英国承包商声称锚体因延迟交付一天被罚款8万美元。

杨志德举起一杯深棕茶一饮而尽,扯起嗓子大叫:“喝了它,做个英雄!往下走就是胜利!”他梳理了技术问题,向交通部派出的桥梁专家组的专家征求意见;资金不足,他就拿出单位,把自己的财产加到银行按揭贷款里;他还放弃了春假,顶着风雪连续工作24小时,简直把8个月的工期提前了4个月。

江阴长江大桥开幕式上,杨志德应邀登上主席台。因此,中国桥梁建设的大舞台上出现了一支新的力量。

在随后的20年里,杨志德领导修建了润扬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上海长江大桥、台州长江大桥、胡同长江大桥等16座长江大桥。许多桥梁业主任命杨志德为项目经理。

创新技术确保汛期施工顺利进行

提高效率,缩短工期,是杨志德的“绝招”。

杨志德带领团队完成润扬长江大桥,工期三年;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是当时世界第三大跨度斜拉桥,提前22个月建成通车。

“桥梁是公路或铁路的控制项目。当它们提前一天建成并通车时,人们就可以提前一天享受旅行的便利。”杨志德说,但是,提高效率,提前完成工作,不能硬拼,必须依靠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由于汛期水位上涨,桥墩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受到较大影响,部分桥梁工程只能在汛期停工。在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建设中,杨志德在北主塔施工期间开创了长江洪峰期无桩汛期,实现了汛期顺利施工。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工地上,杨志德的“蹲”是出了名的:钢笼支撑钢筋可拆卸回收;杜绝施工现场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减少保洁人员,节约成本;交通船舶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综合调度运行,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但是为了提前工期,一定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降低质量标准。

江阴长江大桥主塔冠浇筑接近尾声时,混凝土泵突然出现故障。预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凝固时有间隙。按照惯例,这种缝隙可以作为施工缝处理,但可能会影响桥塔的受力。

“如果工期耽误了,可以拿回来。质量丢了能拿回来吗?那是犯罪!”杨志德毫不犹豫地组织数百名员工凿出300多立方米的浇筑混凝土,重新浇筑。拖延了半个月的工期,最终被他与员工24小时轮班连续作业挽回,如期完成。

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杨志德年复一年的努力。

儿子出生时,杨志德没能陪伴爱人;儿子两岁的时候,杨志德回家了,儿子对他很陌生,喊不出“爸爸”;2002年元旦的第三天,杨志德80岁的母亲突然生病了。他开车回了100多公里的老家,在老母亲的床上呆了一晚,第二天匆匆赶回工地...

现在,已经过了花季的杨志德,还在桥梁建设的第一线奋战。

“中国快速发展形成的巨大桥梁建设需求,是每一个中国桥梁建设者都能不断突破自我的阶段,也是服务大众、服务祖国的契机。”杨志德说。

标题:[科学技术]他领衔建设了17座长江大桥——记中交二航局建桥明星杨志德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