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真正的红利:为什么一些高校热衷于整容 2018-02-02 10:09:19来源:工人日报作者:王1 教育部发展计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纳入专家调查的高等院校名单。共评选出46所高等院校,包括新建本科学校、更名高校、独立学院转制为独立民办本科学校、更名同级。这也意味着一旦最终鉴定通过,今年将有46所大学更名。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新闻是,唐山学院申请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引起了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的不满,两所大学的学生在社交网站上展开了“战斗”。由于历史原因,1928年西南交通大学用了好几个月“唐山交通大学”这个名字,被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们视为“历史名片”。 事实上,高校更名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由此引发的争议讨论并不少见。据统计,仅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就有200多所大学更名。在过去的20年里,2000多所公立大学中有近一半改名了。 你的母校改名了吗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华北煤炭医学院写的,毕业证是河北联合大学写的。下班后看到弟弟发的母校照片,成了华北科技大学!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华北科技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困惑。 “什么!过了一个寒假,学校的名字就变了?”很多受访者都这么说。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中国有200多所大学更名,其中2012年30所,2013年51所,2014年36所,2015年72所,2016年39所,2017年46所。 记者梳理了高校更名的“路线图”,发现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逐步升级:高职院校改为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升级为大学;二是独立学院与家长学校脱钩或更名;三是地域命名一直在扩大:原来由市命名的大学改为省前缀,省前缀改为华东、华中、华南的名称;四、提高校名的“颜值”:从校名中去掉“水产”、“铁路”、“化工”等字样,改为“海洋”、“交通”、“理工科”,以更高的水平、更广的学科范围,向“高而高”的方向靠近。 近年来,随着高校更名数量的增加,高校更名引发的争议和话语越来越多。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泸州医学院的两次更名事件。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这一更名引起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国内外老校友的反对。2016年1月17日,四川医科大学再次更名,新名称为西南医科大学。 此前,河南许昌大学申请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也因与河南理工大学发生碰撞而引发争议。河南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后,也因简称“中国科技大学”而引发诸多争议。 校名“整容”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更名后,一些重点大学更像“私立大学”,被嘲讽为“私立重点大学”。比如无锡轻工大学合并两个学院更名江南大学,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东华大学,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更名河海大学。最著名的案例是,Xi安公路交通大学更名为长安大学后,其录取分数线过去超过一条线70多分,但在更名后的10多年里,录取分数线很难超过之前的水平。 改名的冲动从何而来 纵观高校更名趋势,不难发现“985工程”院校稳定性最高,“211工程”院校排名第二,普通院校更名幅度最大。 据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985”和“211”高校的名字已经有了很好的品牌效应,高校进入稳定发展期也不会轻易更名。而普通高校有更名的诉求,主要是因为这些高校处于成长期。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专升本”、“专科”到“大学”等校名的变化,反映了学校的成长。同时,一些高校办学理念的变化也导致了校名的变化。 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的反复更名与政府力量的推动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有关。高校改名后往往注重带来更现实的红利。一方面,我国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主要是行政评价,行政评价存在着将高校、学院和学校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等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高校更名为大学,可以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师资招聘等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导致学校追求“高大全”,通过行政级别的上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和资源。 另一方面,舆论对于学校、学院、大学也有“点名认校”的问题。一所大学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办学质量没有变化,但当年招生可能会增加几十分录取分数。一些高校期望通过更名达到吸引高素质考生、提高录取分数线、增强影响力的目的。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授罗志民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和聘用名牌大学的人才,因此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的名字。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高校自然希望有一个能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名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一般被认为是扩大高校发展的捷径。” 不能随便改一个名校的名字 显然,为了提升高校的影响力,改变名校的名称很难达到目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内涵式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高校设置的意见》,明确规定部分高校要坚决纠正贪求完美,盲目向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以求更名和升级,引导现有高校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特色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中。同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完善体制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谈到高等教育发展时,也强调“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那么,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呢?在熊丙奇看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内涵发展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全面提供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 熊丙奇进一步指出,为了使高校适应自己的定位,不为更名而大惊小怪,需要改革的是高等教育的管理和评估模式。学校不应该按照校名分成三六九等。要重视高等教育的专业评价,为各类、各层次的高校形成一流的办学环境,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的禁忌。 罗志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更加详细的高校名称使用和更名规定,做好“准入门槛”,严格规范更名标准和程序。 现在正在上映电影《不问东西》。这部电影最初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虽然晚了六年,但影片所阐释的大学精神和传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有受访者看完电影后评价说——“所谓大学者,不叫建筑,也叫大师。”时代在变,对大学精神的传承和追寻没有变。这种探索从来不是为了一个名字,而是为了找到大学真正的初衷和精神。

标题:[科学技术]带来现实红利:一些高校为何热衷改头换面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