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巨买大戏又一次上演。这次是阿里和麦德龙。

据外国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和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正在展开新一轮谈判,或收购其在中国的部分股权。

麦德龙是不是要步家乐福中国的后尘,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一颗棋子?

Metro已经不是第一次卖了。腾讯和复星都和麦德龙有暧昧关系。家乐福中国之前被腾讯和永辉收购,但是这么多真假丑闻背后,也许麦德龙不知道卖给谁最好。

卖还是不卖,卖给谁,什么时候,怎么卖,麦德龙即使想把这个生意做的完美,也要考虑这些矛盾。为什么这家早在1995年进入中国的第一家连锁店的合资企业却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江东十年,江西十年,答案就在于麦德龙最近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年轻的地铁越来越矛盾。

矛盾的Metro

2010年是麦德龙的转折点。今年,麦德龙的收入开始下降。据统计,麦德龙这两年的营收已经远不如高峰期。在中国市场,麦德龙一直在开店,但越来越低的增长率让麦德龙看起来很弱。

新城倒在神坛上,失去了昔日的英气。也许是他自己内心充满了矛盾。

【/s2/】从企业性格来看,麦德龙近十年来既有魄力,也有保守,很难琢磨。

2010年,麦德龙与富士康合作试水消费类电子连锁店奇迹城。2014年,麦德龙进入便利店业务,登陆上海和美佳便利店。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奇迹城和赫迈家族接连失利。麦德龙曾在击败奇迹城的事件中表示无奈:中国市场竞争激烈,难以盈利。

而且麦德龙对于新业态的大胆尝试并没有体现在传统门店上。在过去的20年里,麦德龙在中国只开了95家店,与家乐福和沃尔玛相差甚远。近几年地铁的扩建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3到5个,速度极其缓慢,远离市中心。

也许新老业务在麦德龙的意义不同,这是麦德龙大胆保守的根本原因。但或许可以说,麦德龙大胆时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保守时却看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s2/】从战略角度来看,麦德龙希望实现多个开花,但同时又表现出严格的专一性。

如果你看看麦德龙这几年的各种布局,从电商到o2o再到餐饮,你会发现麦德龙相对于一些同行来说,在战略层面并不算落后。麦德龙必须跟上新的零售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增长压力,另一方面,它也希望开始多服务驱动的时代。

然而,目前,这些行业中的一些进展并不顺利,如在线业务。麦德龙其实很早就有了线上业务,2015年也和阿里合作开了天猫店,但是这几年线上业务并没有给麦德龙带来太大的增长。

相反,麦德龙的优势B端业务表现是光明的。相关数据显示,麦德龙福利礼品业务收入在16/17财年增长30%。麦德龙也很热衷于B端业务。从推出移动应用到提升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服务能力,麦德龙无疑希望更好地服务于B端。

但是一直通过会员制吸引商业会员的Metro,对于C端用户的会员制并不擅长。偏僻的店铺,不合适的产品,糟糕的购物体验,都是地铁上很多C端用户的印象。

换个角度看,其以B面为主的零售策略也决定了其在商品采购标准上更倾向于照顾企业客户的需求。

然而,企业采购往往有固定的预算,首先麦德龙有多种企业客户,如小零售商、小餐馆、小工厂等。其次,购买者和最终用户的角色不同。

所以对于麦德龙来说,基于范围内的预算,也就是成本的考虑,在采购时通常更注重宏观的品牌和商品属性,容易忽略商品的微观层次和质量。换句话说,麦德龙无法保证在产品质量上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从这一点来看,在B端策略下养成的服务和运营习惯,实际上让对商品质量不敏感的麦德龙,在苛刻的C端消费者面前,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所以C端会员制难做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需要C端,也需要B端,更需要花,不愿意把重心从B端移开。但是C端和B端的服务模式和优先级差别很大,这是地铁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s2/】最后,从阿里的收购来看,有报道称麦德龙更早接触过阿里,但当时中国负责人态度强硬,导致阿里与麦德龙合作失败。现在态度180度转变,又在接近阿里,可见麦德龙在这件事上的矛盾心理。而这个矛盾可能就是卖与不卖的纠结。

矛盾的麦德龙正在一步步告别过去的自己。

地铁不能回到黄金时代

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矛盾心理是很常见的。但是从麦德龙的一系列动作和实际发展来看,麦德龙显然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个矛盾。

这个矛盾的背后,是麦德龙想要重回巅峰的愿望。换句话说,麦德龙在过去十年中对未来的所有尝试和预测都是为了将自己拉回黄金时代。当时麦德龙发展很快,营收和利润都很好,可以说很容易坐以待毙,轻松自如。

当然,麦德龙拥有的并不完全是坏消息。2018年,麦德龙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了2%,麦德龙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如果和现在的一些同行相比,老牌零售巨头麦德龙确实是力不从心。

但是相比七八年前麦德龙在中国业务的疯狂增长,麦德龙已经不如以前了。再说了,能活下来也绝不是麦德龙的理想状态。在随时都在变化的中国零售业,这样的麦德龙不需要打。

麦德龙已经到了这种情况。如果非要找出一个根本原因的话,大概就是麦德龙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无知。因为这块土地上的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变得比麦德龙快得多。

近十年的坎坷之路,可能让麦德龙打起了精神。既然自己做不到,不如卖掉或者找个厉害的伙伴帮忙,交给他。毕竟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是最后都没有给自己好脸色。

【/s2/】阿里和麦德龙的丑闻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双方都没有进一步的消息,说明跨时代巨头的谈判可能还存在一些关键分歧。不过,中国最大的2b、2c基因强势零售商阿里的出现,还是让麦德龙看到了一个契机。

如果阿里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来帮助麦德龙,也许麦德龙会迎来一个快速攀升的阶段,重新找回原来高人一等的感觉,在国内站得更稳。然而,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对于麦德龙来说,卖给阿里自己辞职可能是最现实的未来结果。

其实有了过去的种种坎坷和一个没有实现的野心,麦德龙是不会亏钱的,所以比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舒服多了。

但是阿里真的是个好家吗?

阿里可能不是Metro的救世主

说到麦德龙为什么和阿里如此接近,也许是四年前开始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今天收购的基础。相比腾讯,麦德龙明显更接近阿里。

某种程度上,阿里比的其他竞争对手需要更了解麦德龙。最终,无论是和阿里牵手还是向阿里承诺,麦德龙似乎都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但说到收购,实事求是的说,阿里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宿。

【/s2/】一方面,阿里这几年通过买买买了大润发、三江、联华超市。【/s2/】当时外界普遍看好这个联盟,认为阿里的赋权整合可以让这些传统基因重的零售巨头变脸。

但事实并非如此。高辛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发布的最新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总收入为1013亿元,较2017年下降1%;利润总额(营业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6.5%;净利润28亿元,同比下降6.7%。

阿里说大润发转型一年多失败还为时过早,但整合效果未见也是事实。而且,大润发不是个案。2016年曾与阿里合作的三江,在去年的半年报中显得很难看。

大润发、三江、麦德龙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实体零售商很难整合,阿里不太可能一下子把麦德龙翻过来。

【/s2/】另一方面,阿里的收购风格一直是不妥协的,业内很多人认为他控股权欲望很强。更尴尬的是,阿里好像被施了魔法。他过去收购的很多公司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要么逐渐衰落,要么干脆被边缘化,比如虾米音乐、美丽日常、雅虎中国等等。

没人知道阿里的这些法术会不会在Metro上表演。但是一旦上演,麦德龙真的回不去了。不过如果麦德龙有把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那也没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大润发的改造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为什么阿里还要联系麦德龙?其实阿里想拿下麦德龙,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想要一个新的零售转型标本,更是因为他看中了麦德龙。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以来,互联网公司也经历了一波购房潮,苏宁和JD.COM纷纷砸钱购买土地和房产。

作为仓储式门店零售品牌,麦德龙多年来在中国积累了大量自有物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一旦阿里拿下麦德龙,这些仓库将被阿里利用,成为其供应链布局中的筹码。某种程度上,对于阿里来说,麦德龙的房产价值可能大于其零售价值。

但是,即使麦德龙最后找到好买家,以好价钱卖给阿里,麦德龙也不会是以前的麦德龙。一旦不幸成为阿里的储藏室或者物流工具,一切都要重新学习,零售业务的阶段可能只有别人来解读了。换句话说,如果麦德龙非要重新开始,可能和现在的麦德龙没有关系。

正文/刘匡微信官方账号,ID:刘匡110,此文启动创投网[/s2/]

标题:[科技界] “卖身”绯闻背后,藏着一个矛盾的麦德龙

地址:http://www.heliu2.cn/xw/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