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国应对新冠肺炎肺炎全球蔓延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威胁的客观需要,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未来科学布局的战略选择。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本轮全球危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国内需求疲软、出口突然停止的情况下,为了提前应对全球经济衰退,防止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的浪潮,启动“新基础设施”是必要的、可行的和紧迫的。

“新基础设施”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中国的政策选择不是是否需要财政刺激,而是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政策执行,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原则和要求。

首先,“新基础设施”的出发点是稳定经济,保证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整体经济发展。中国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都是靠就业。失业率上升会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加剧贫富分化,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就业关系民生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关系人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就业稳定了,人就稳定了;人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受疫情影响,文化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行业仍有大量人员无法正常复工。在实施“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握“稳定就业”的优先保障目标,千方百计开动脑筋,帮助更多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扩大就业,努力稳定就业形势,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就业的影响。

[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其次,“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最近的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实体经济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全球制造业强国中,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都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工业现代化的巅峰。而如何保持其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各国仍在探索之中。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制造业的衰退总是从生产外包和工业的“空集中化”开始。要千方百计降低制造成本,在资源、土地、税收、租金等方面下功夫。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东部和西部省份完全可以完成产业转移。我们目前的一个突出优势是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十几二十年后,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产业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业态,完整重构价值链。“新基础设施”不仅要以稳定经济和确保就业为重点,还要通过产业政策和需求承担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不能由政府的产业规划来规定,还是要看市场机制。“新基础设施”将刺激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人才等因素的投入,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形成和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持。

[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第三,“新基础设施”要有“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底线”是坚决杜绝“漫灌”,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不走“4万亿”投资的老路。“红线”就是永远不要触碰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这两条红线。

第四,“新基础设施”应提高投资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出口下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迅速启动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成功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但也带来了副作用:银行信贷激增、货币超常释放、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仓促上马、地方债务快速上升、资产和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等问题,不断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导致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后续投资陷入困境。因此,“新基础设施”应从顶层设计层面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率。

[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第五,在实施“新基础设施”的同时,“减税、负减”。“新基础设施”对“稳定经济”、“保障就业”意义重大,但短期内能立即进入实施阶段的“新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在量上受到限制。而且很多领域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本质区别。大量新兴产业的核心“短板”不在于常规的物质资本,而在于技术、人才和关键的“卡脖子”设备。此外,如果政府和国有企业大规模投资相关行业的新基础设施,对目前在市场上运营成功的民营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大量的行业技术被政府锁定,会使这些行业在竞争中难以创新和择优,造成新的市场扭曲。所以建议一手落实“新基础设施”,一手落实“减税减负”。近年来,企业成本一直在上升。原材料价格、租赁成本、社会保障缴款和出口成本让许多企业不堪重负。疫情导致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减税相当于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企业如果能盈利,就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可图的方向。从发达国家来看,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盈利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愿意投资R&D的活动,创新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第六,“新基础设施”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基础设施”不能走政府主导投资的老路,要以企业投资为主。在实施“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新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让体制机制灵活、内部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参与“新基础设施”的任务。日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过程中发现的政府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应尽可能避免。

[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第七,“新基础设施”要有长远眼光和全局思维。“新基础设施”面向科技领域,重点建设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等“科技硬件”。相关投资完成后,如果能结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仅可以是短期的。“稳定经济”和“保障就业”也可以长期“促进创新”和“补短板”,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新基础设施”应该着眼于长期、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着眼于全球经济竞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巨变”,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新基础设施”应投资于增长更好、产业带动效应更大、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培育在下一轮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增长动力。

标题:[科学技术]推进“新基建”应遵循七条原则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