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维伦

中国著名生物学家、林木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管理学院首任院长。作为一位毕生致力于绿色事业的学者,尹维伦首创的抗旱耐盐定量评价技术,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多万亩。他还提出了“森林有国界,但森林的生态效益没有国界”的观点。

记者笔记

院士问记者:我可以坐这里吗?

2019年6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世界防沙治沙日纪念大会暨防沙治沙国际研讨会上,尹维伦以“培养防沙治沙人才,服务中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为题,在大会上做了主旨发言。

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他用大篇幅、详实的数据向中外嘉宾介绍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的学术建设水平和成果。

会后,华西杜诗宝和封面记者向他要求独家采访,他欣然同意,“但我想听下一个报道。”

半个小时后,他离开会场,记者发现计划采访的地方太吵了,无法记录,只好等待。

记者赶到会场各处寻找空的自由会议室,同时后悔自己没有提前做好计划——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走廊里的院士“冷静”?

10多分钟后,会议室被订满了。尹院士走进会议室,礼貌地问记者:“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在准备稿件的过程中,看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官方评论,有毕业多年的校友称他为“最帅的校长”。记者认为,“帅”这个词不应该仅仅指尹维伦的银发,还应该指他的书香气质。

2017年9月9日,72岁的尹维伦接过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建刚的聘书,成为该校沙漠治理学院首任院长。按照大众的作息时间表,每年他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内蒙古,投身于治沙事业。

采访他的时候,2019年高考刚过,记者问他对刚出考场的年轻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面试题目从严重荒漠化治理变成学生。北京林业大学前校长,从事林业科研教育工作一辈子,瞬间变得和蔼可亲。“希望年轻人能认清人才的发展方向。21世纪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

尹维伦在工作

在林业系统中,尹维伦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中国林业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也是中国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最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首任主席。退休多年,也被同学们称为“北林最帅的校长”。

他首创的抗旱耐盐定量评价技术,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多万亩,可谓“功德无限”;近年来,他为防治荒漠化付出了大量努力。72岁的他有了新的身份——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第一任院长。

2019年6月,在接受华西报和封面记者的独家采访时,尹维伦呼吁:“在21世纪,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来投资绿色事业。”

变得依恋北林

从学生到校长,我在校园里度过了30多年

到现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很多同学都会想起那个满头银发,在校园里骑着28式自行车的“尹老师”。

北京林业大学是尹维伦的母校。从1964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到2010年从校长岗位退休,尹维伦在这所学校度过了30多年。

2010年退休前,尹维伦在生物学院的办公楼里总是最迟关灯。半夜加班后,他会在回家的路上“训练”晚归的同学:“早点回宿舍休息,别玩这么晚!”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林业和林业起步较晚,甚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森林生态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林业科学和林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第一任农垦部长梁提出要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林业干部短缺的问题。1952年,在梁的建议下,国家对农林院校进行了调整,在京、哈、宁三地设立了独立的林业院校,并在13所农业院校中增设了林业系,增加了招生名额。

其实北京林业大学并不是尹维伦高考的首选,但在得到了这一宝贵的高等教育机会后,他很快下定决心“好好学”

1968年12月,内蒙古的干河被大雪封冻。尹维伦,在北京林业学院学习5年,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部机修厂。这个林业专业的大学生,从钳工、电工、车工、脚轮开始,最后成为技师。他强迫自己当了工人,后来当了车间主任,在祖国东北苦干了十年。

1978年,春风号爆炸,全国研究生招生恢复。33岁时,尹维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母校植物生理学研究生。

给三北智慧

第一项技术选择了改良品种,在三北种植了200多万亩

2019年初,美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引发热议。2000-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的贡献率居世界第一。中国最强的绿色触觉来自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北方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大。一年一度的沙尘暴日数达80多天,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数千里的沙暴线。

1978年初,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在中国北方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文件,先后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带建设领导小组和三北防护林带建设局。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从三北工程开始。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从1978年到2050年持续了73年。

到2018年,三北工程已经走过了40年。同年12月24日,中国发布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数据显示,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57%;累计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地1000多万公顷;项目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减少到2.4天,京津冀地区从5.1天减少到不足1天。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三北工程的环境变化与尹维伦的贡献密切相关。他首创的抗旱耐盐定量评价技术,确定了抗逆极限值,筛选出52个抗逆改良品种,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多万亩。

借鉴三北工程建设经验,国家先后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

2015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立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最高级别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之一,由尹维伦担任首任主席,任期至2020年。

尹维伦正在实地考察

库布齐经历

低覆盖率防砂已成为防砂的主导理念

“九曲黄河千里沙”。

奔流的黄河在中国画了一个“吉”字。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于河套平原黄河之“吉”字。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过去寸草不生,风沙肆虐。

30年来,库布齐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地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齐治沙的领导者、伊犁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曾经回顾过30年的治沙历史,他说在库布齐治沙的过程中,开发了水蒸气法种树,探索了沙丘迎风坡种树,自主创新了无人机植树技术。现在种一棵树只需要十秒钟。

长期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一直坚持“植被覆盖度越高,荒漠化防治效果越好”的基本判断。然而,沙地森林的衰退、死亡、衰竭或“小古树”的出现也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尹维伦指出:“地球生态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而干旱半干旱地区覆盖的植被是稀疏的森林或低覆盖度的灌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大自然创造了沙漠沙,治沙的理论和实践也必须向大自然学习。”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技术,基本解决了多年来治沙中的中幼林衰退或死亡问题。"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尹维伦提出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论,成为目前防治荒漠化的主导思想。

2019年7月28日,在第七届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上,尹维伦再次肯定了库布齐防砂的有效性。“库布齐30年的防砂贡献不仅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防砂。”沙漠有多绿,钱从哪里来,利润从哪里来,可持续性如何?"

72岁返校

加入沙漠治理,呼吁更多年轻学生加入

尹维伦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度过了10年青春。72岁那年,退休七年后,他重返校园,接过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建刚的聘书,正式成为该校沙漠治理学院第一任院长。

从收到任命书的那一刻起,尹维伦就成了内蒙古农业大学防沙治沙学院的“最佳代言人”。2019年6月,出席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会议和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的尹维伦以“培养防治荒漠化人才,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服务”为题,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报告中,他用大篇幅、详实数据向与会中外嘉宾介绍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的学术建设水平和成果。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会议期间,尹维伦接受了华西报和封面记者的专访。在一次专访中,他再次向记者“推荐”了沙漠治理学院。“该学院是国内该领域学科方向最全、人才队伍最有针对性的学术机构之一,符合内蒙古和三北地区荒漠化的情况。治理的需要。”

可以说直到今天,林业还不是社会的热门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到治理荒漠化这样需要几十年投资的艰巨事业中来?

终身从事林业科研和教育的北京林业大学前校长告诉记者:“今天,这个行业很辛苦。我觉得这是和其他行业相比。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许多条件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此感兴趣。”

谈到荒漠化治理的前景,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人类非常需要的崇高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平台。在21世纪,投资绿色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

生态学理论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绿色gdp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199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白皮书》。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的理念应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2011年《科技潮》杂志第六期上,尹维伦发表了一篇题为《拥抱绿色gdp时代——关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文章。文章开头,他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它的内涵是什么意思?生态文明的历程和人类文明史的意义是什么?”他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林业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扩展阅读

三北工程生态屏障在40年间更加稳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8年12月24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对“三北”建设4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就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40年来,三北工程取得了哪些综合效益?目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和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对此进行了分析。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报告》显示,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项目区林草资源明显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57%,林木蓄积量从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刘东升说。评价结果表明,40年来,三北工程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大大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40年来,三北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7%,防护林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贡献率达到61%。”张亚平介绍,在过去40年中,三北工程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已达23.1亿吨,相当于1980年至2015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三北工程吸收了3.13亿农村劳动力,接待了3.8亿游客。特色林果业和森林旅游业对人民稳定脱贫的贡献率达到27%。“三北工程建设机制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群众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四大特征,形成了政府、群众、企业、社会、部门四方面的合力。”刘东生表示,仅从投资情况来看,40年的三北工程共投资933亿元。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评估还发现,作为已运行40年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工程仍面临一系列发展问题。目前主要存在森林减少、灌木规模有待提高、荒漠化防治力度不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困难、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问题张亚平坦率地说。“三北工程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5%,但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水资源极度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刘东生说,另外,项目面积越来越难控制,控制成本也急剧上升。

[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提出了继续加大三北工程建设力度、按照自然规律优化三北工程区划、促进建设任务多样化、建立国家生态建设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等具体建议。

刘东生建议,针对三北工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总量增加、质量提高、保护加强、民生促进、机制创新”的理念,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标题:[科学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治沙是一个高尚事业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