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知识支付窗口已经过去,奖金期也在逐渐消失。很多为知识买单的创业者都在感叹生意难做,有的人甚至开始离职。比如百度的音频知识付费产品只存活了6个月,最后一次更新时间停止在7月13日。再比如,在芬达社区经营了两个多月的papi酱,也宣布2017年9月11日停止。

早在2016年,回答、获取、喜马拉雅等知识支付平台都已经进入市场,带来一波知识支付。可以说几乎在2016年知识付费的第一年,每个月都会有新的产品产生,比如4月,知乎推出了Value5月,壳牌推出分答;6月,罗辑以为微信官方账号推送《李翔商情内参》...但是,2017年的知识支付市场平静了很多。最直观的现象是,据Sohu.com称,自2017年4月以来,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的开通率和播出率都大幅下降。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从大家都在讨论的知识付费时期到现在市场平静,知识付费出现了大的转折,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杯冰水的碎片化、均质化、营销化,为知识降温买单

知识付费的余热没了。根据公开数据,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出勤率不到10%。两年前,为了缓解焦虑,很多教育机构、自媒体、大咖等等都加入了知识付费的行列,但是今天,活跃在这个领域的淘金者数量明显不如以前了。

再者,据艾传媒咨询的《艾传媒报告2017中国知识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喜马拉雅fm的产品回购率为52.4%,答案的产品回购率为43%,但未显示获得的产品回购率。可以看到,很多知识服务提供商的回购率只有去年的一半,这说明很多人不再愿意为知识付费产品付费,导致知识付费市场降温。下面从三个方面解释这一现象: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首先,知识碎片化使得用户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用户真正学习的时候,两者都不能用。喜马拉雅、回答、获取等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使用音频或视频代替纸张来传送内容。虽然边开车边走路听课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分散的,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多少是不一定的。毕竟,用户需要分散注意力,关注周围的信息。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就《答与答》上面的课程来说,老师讲解的课程深度和内容都是系统的,可以说知识量很大。对于信息量大的学习来说,没有真正的注意力,是没有办法获得完整的知识的,从而导致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要知道大部分用户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希望给以后的生活或者工作带来好处,这是比较功利的。用户的功利主义是指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回报,但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碎片化知识的整合,都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结果。而且用户在切割后获取知识时,很难引起长期的思考和沉淀。没有长期的思考和沉淀,用户就无法达到了解自己知识的效果。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二是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时间管理、投资理财等热门知识领域,容易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容易成为平台推荐的重点内容。但这些内容多为技术培训,规范性较高,所以大部分内容相似。但是用户时间有限,面对相似的内容只能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学习。即便如此,力矩、攀登阅读等知识付费应用还没有创新,仍然提供类似的课程,很难长期吸引用户,导致知识付费下滑。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第三,课程开发更注重市场营销。用户对课程的购买无非是成就动机,对个人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激励着人们前进。知识服务提供者抓住用户的这种心理,进而推出营销。

以米萌团队和喜马拉雅fm推出的“米萌教你月薪5万”课程为例。米萌打了3年智能卡,你的工资没涨50%以上,课程费退两次。这种营销策略一出来,就瞬间赢得了大量用户。至于课程内容是否真的能让用户工资上涨,米萌并不重视。要知道,很多人可能过了三年就不申请退款了。

果然,《米萌教你月薪五万》这门课靠营销赢得了用户,但内容中却有片面的批评。据搜狐报道。com,随着课程的更新,喜马拉雅的用户评价呈下降趋势。干货少,每期内容短,题方,退钱等关键词很多。而且《喜马拉雅》第六期播出次数是1544次,比第一期低95%。

由此可见,知识服务提供者更注重知识付费产品的营销策略,而倾向于忽视产品质量。但是,购买课程的用户无法学习到高质量的知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付费产品的认可度,可能导致大多数用户不愿意再次购买知识付费产品,进而导致知识付费市场陷入低迷。

可以说知识支付市场逐渐变冷,但作为知识支付大军的一员,是随着市场变冷还是还有余温?

获得大量用户的背后也有痛苦

早在“逻辑思维”时期,罗振宇就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粉丝,从而创造了一个个人ip,为该应用的上线创造了先天优势。此外,罗振宇还发掘了吴军、万伟刚、熊毅、薛兆丰等名人。,这无疑又增加了自然流。

据相关数据显示,短短两年多时间,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000万,而kol在今天或多或少的促成了这一成就。

但从逻辑思维团队公布的数据来看,已知2018年5月的用户数是2016年12月的6倍,但日用户数只增加了2倍多,说明日用户增长率并不大,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可能只是注册得到,并不经常使用。换句话说,获得的用户粘性更小。但是用户粘性低的背后,未来并不光明。

第一,得到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得到的运营模式是由kol的知识生产者主导的pgc分享模式,各行各业的kol制造影响力引爆产品,吸引用户订阅。但是这些订阅内容并没有成为获取的障碍,喜马拉雅、36氪等等也可以。但是这种运营模式对大V的数量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你留不住大V或者留不住大V的加入,粉丝自然会随着head ip的流量迁移。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可见单一的运营模式还是有局限性的。相比知识支付的头平台喜马拉雅的运营模式,局限性更明显。要知道喜玛拉雅采用的是ugc、pgc、ogc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在内容上提供了广度和深度,而且大v的流失对其影响也不大,毕竟培养了不少草根主播,用户群相对难以迁移。

第二,社会性不好。目前,虽然用户可以在栏目下留言,有社区群,直播时也可以简单互动,但用户沟通效果不好。用户只能在专栏里等待作者的翻牌回复,或者得到其他用户的好评,用户之间没有交流。

据了解,社区群看似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但回应度最高的帖子是80后朋友给你留微信号的帖子,以及90后朋友相识的帖子。然而,很少有帖子供用户在课程内容上交流学习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社区的学习氛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建立社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第三,商业化太重。一些深度不够的热门内容产品,如果通过广告等流量销售的方式商业化,可能会比要付费的产品传播更广,传播力更强。但是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以内容付费的方式商业化,可能会过度消费用户的预期。然而,知识付费的产品是混合的。如果用户花钱购买产品却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就可能面临失去自己品牌影响力的风险。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知识支付平台,如果在运营模式、用户体验、实现模式上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只是单纯的认为有内容可以收费,那么这种逻辑甚至可能会让它走下坡路。

【/s2/】当知识支付进入股票竞争的后半段,我该怎么做才能拿到?

目前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更像是心灵鸡汤。购买后用户依然焦虑,不会或不愿,不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知识付费市场也是必然趋势。在为知识付费的后半段,得到它很酷吗?面对股息将耗尽的市场,股票竞争成为关键。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

首先,知识付费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垂直。目前内容覆盖率比较广,但是内容供应比较普及,亮点不多,很难提高回购率。而且随着知识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早期采用者的数量会逐渐减少,用户获取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掌握。此外,今天的用户更喜欢与知识生产者或共同学习者交流。然而,目前的情况不能满足用户的期望。因此,用户的盲目购买行为正在逐渐减少。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得到深化内容、注重用户体验的垂直服务路线,对于留住用户、打造用户互动社区,甚至提升我们的品牌专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业务拓展到三四五线城市。在城市层面分布上,根据极光大数据iapp监测的数据,为知识付费的用户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五线城市的普及率相对较低。

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其实是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具有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率低的特点,可以为知识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可能会比一二线城市的用户更关注贴近生活场景、应用门槛更低的在线知识支付产品。如果能根据三四五线城市人群独特的知识获取需求来设计产品和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一定程度的下沉式发展。

[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第三,提高资源转化率。目前,用户只能通过介绍或收听一小部分内容来决定是否购买课程。但是这样一来,用户就无法很好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很容易出现app打开率低的现象。同时,获得的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品牌影响力没有得到提升。

如果能利用ai技术,根据用户输入的问题,从各种书籍中选择相关内容,整合到用户中,用户根据提供的信息付费,那么这种模式自然比购买所有书籍的方式更能吸引用户,既能提高用户的粘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转化率。

总之,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淡化,知识付费的声音不断出现,让人怀疑知识付费是否还有明天。而流量分红之后,在获取app时如何做出改变?等着瞧吧。

正文/刘匡微信官方账号,ID:刘匡110,此文启动创投网[/s2/]

标题:[科技界] 知识付费不热了,得到们接下来故事怎么讲?

地址:http://www.heliu2.cn/xw/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