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70年斗争,新时代——共和国的荣誉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是70年的拼搏,70年的满满的荣誉。

9月17日,习近平主席签署总统令,向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模范人物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从今天开始,该报推出了“光荣的70年为新时代而奋斗——共和国的荣誉”专栏,重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和史诗般的生活故事。让我们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

1967年7月底,北京盛夏酷热难耐。一天下午,孙家栋正在办公室里工作,满头大汗。当时在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担任首席模型设计师,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正当他躺在火箭图纸上时,有人敲门。开门见山:“聂先生指示你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

从少年时梦想修桥到在苏联学习空航空发动机;从回国之初研制导弹,到与卫星结下不解之缘,孙家栋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转折点。但是,这位中科院院士,他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从未改变。

如今,在航天领域的重要场合,经常可以看到孙家栋步履蹒跚的身影和慈祥的笑容。90岁的他不肯接受老年,笑着说:“我也是‘90后’。”

2019年9月17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孙家栋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赢得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牌

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省富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建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空军队开始组建,素质过硬、学识渊博的孙家栋被选为急需的俄语翻译。1951年,他和其他29名士兵被派往苏联朱可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建桥的愿望只能永远留在少年的梦里。

留学给孙家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发前部队去王府井买最好的哔叽面料,给他们订了直军服。走在苏联的大街上,中国军人的风格常常引来羡慕的目光。

更神奇的是孙家栋的学习动力。每天晚上看完新闻,他一直学习到半夜两点。他的记忆力惊人。他几天就能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背七八章。当他拿到试卷时,他可以不假思索地一口气开始写作。

鲁科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个传统——任何一个考5分的学生都可以把照片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如果能维持,照片位置会上移。身高越高,人数越少,照片越大。毕业时,如果任何人的照片能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恭喜他,他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牌。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牌,就是毕业后军衔比其他同学高一级,分配工作有优先权,可以放三个月工资翻倍的假再去报到。

[科学技术]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

孙家栋是金牌得主,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留学生。

孙家栋毕业前,一列从莫斯科开来的专列载着两枚p-2短程导弹抵达北京,作为苏联送给中国的礼物。当时孙家栋对这两枚导弹一无所知,甚至以为会和他们有缘分。

告诉周总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

1958年,回国后名声在外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两年后成为模型总设计师。

从最初仿制苏联p-2导弹到研制东风导弹,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上面。

“我毕业后一直从事导弹开发。我想我这辈子可能是搞导弹了。”孙家栋回忆道。

但在1967年夏天,一切都变了。

为了确保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研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China/きだよ 0技术研究所,由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所长。后来,钱学森向聂推荐了孙家栋。

孙家栋虽然当时还是“晚辈”,但已经被认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专家了。

肩负重任的孙家栋,不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也表现出勇于承担责任、大胆行动的勇气。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初步样品基本完成,周恩来总理决定听取卫星工作报告。钱学森介绍孙家栋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拉着孙家栋的手说:“哎,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个年轻人。”

周恩来总理的随和已经感染了孙家栋。在他的报告中,他鼓起勇气,说出了埋藏在心里的问题。孙家栋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多卫星仪器都嵌了毛主席的徽章。每个人都能理解热爱毛主席的心情,但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了卫星的散热,也影响了卫星的姿态……”

周总理一脸严肃地说:“我不这么认为...你回去把真相说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

1970年4月,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北京的“东方红”音乐时,孙家栋和一些白天被“批评”、晚上偷偷搞研究的同志抬头看着明星空,好像看见自己的孩子出生了。

航空航天业的客串“商人”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先后担任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并参与和领导了其他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85年10月,当中国发射可回收遥感卫星时,时任航天工业部部长的徐莉·埃向世界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市场,承接国外卫星发射业务。

这个消息震惊了国际航天界。

当时,美国和法国垄断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然而,1986年世界航天工业的四次大爆炸使欧美国家陷入低谷,却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发射外国卫星是一项具有商业性质的国际技术合作。所以,中国宇航员不仅要懂得开发和发射卫星,还要学会与国际商业客户打交道。孙家栋扮演“商人”的角色。

1988年,香港亚洲公司从美国休斯公司购买了亚洲一号卫星,并准备用长征三号火箭把它送入大空。然而,要将卫星从大洋彼岸运输到中国,需要美国政府签发的出境许可。争取牌照的任务落到了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孙家栋身上。

同年10月,孙家栋代表中国与美国签署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项协议备忘录。然而,双方在一些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尚未达成最终协议。一个月后,在第二轮会谈中,会场从北京移到了华盛顿。

谈判之初,美国主动出击,势头紧迫。孙家栋率领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坚决反驳对方“中国发射外星人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观点。双方相持不下,谈判在跷跷板中进行,一直持续到当年的平安夜。

孙家栋注意到,许多美国代表在12月20日预订了假期机票,对谈判越来越不耐烦。他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延战术”,从早聊到晚,从下午聊到晚上,从不放弃。12月19日,美国人的忍耐达到了极限。楼上,可以听到美国代表和焦虑的家庭成员在大声争论调整他们的旅行日程。这一天,无意作战的美国人终于签署了协议。

[科学技术]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

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是美国休斯公司31颗同类卫星中轨道精度最高的一颗。

总结职业生涯,孙家栋笑着说:“7年学会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尽管他已经老了,但他仍然为中国的北斗七星、探月工程和其他航天“大事”而努力。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所在,一辈子都不会累。”

标题:[科学技术]孙家栋:干航天,一辈子也不会累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