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2018年4月,方成发在云12改装的遥感飞机上。
右上,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后,方成发(左)在重庆机场与机组人员一起研究飞行路线。
下图是他在遥感中心办公室收藏的一卷胶卷
(左上图和右上图由回答者提供,下图为本报记者张改伦拍摄。)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来临时,方成发的救灾之旅也过去了十年。
十年前的5月14日,两架“证书”遥感飞机从北京飞往汶川灾区执行遥感拍摄任务。后来方成发飞到重庆,和他们一起,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中国科学院航空空遥感中心(以下简称遥感中心)副主任方成发对执行任务的“证书”有着复杂的感受。
一方面,他不能忍受他们。
这两架80年代来到遥感中心的飞机,至今仍是中心的绝对主力。方成发和他们的命运,从他进入遥感中心开始,就被伪造了。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有国产飞机来代替它们,“否则它们随时可能受制于别人”。
从电影时代开始,方成发就和“奖状”一起丈量着祖国的土地。不是宽敞的小屋,是他最熟悉的世界。
现在,他开始了管理工作。“我真的没什么可写的。”一个下午的面试快结束了。方成发挥挥手道:“我还是建议你找一线年轻人。”。
方成发觉得自己没有故事。是吗?
用眼睛校准,用地标定位
1985年5月,中国科学院空航空遥感中心成立。1986年,在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心配备了两架由美国塞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小型商用飞机“证书s/ii”改装而成的专业科学试验飞机。
一种是光学遥感飞机,一种是雷达遥感飞机。实际上,遥感飞机是一个地球观测平台,可以集成各种遥感设备,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光谱范围内进行空中空遥感实验。
80年代后期,大学刚毕业不久的方成发来到遥感中心。有趣的是,高考前,方成发最喜欢的大学是北航空航天大学,但他别无选择,只能“计算分数”,于是他申请了武汉测绘学院,学习摄影测量和遥感。
大学的时候遥感数据的后处理是最重要的。但是,在遥感中心,他的工作恰恰是早期的数据采集。
飞机由海军管理,而技术人员需要“一专多能”,不仅要设计测绘技术路线,还要操作机载设备。因为当年的导航系统是定时漂移的,所以他们也负责校准路线。
怎么校准?这听起来有点老了——通过目测。
拿纸质地图,路线长的话,七八张以上,用不干胶粘在一起,形成大图。先用笔在地图上画出路线,然后卷起地图上飞机。机舱里的空房间太小了,地图无法展开,所以只能展开一点。这取决于它飞向哪个部分。
判断飞行位置的方法是在地面寻找显眼的地标。“如果飞机飞的不均匀,瞄准镜里的十字线会掉下来,那就看它。”方成发回忆说,“这需要耐心。”
遇到大气流就更惨了。
还有“福利”。当年,飞行还是很少见的。方成发因为任务去过很多地方。
他参观了珠穆朗玛峰,拍摄了空的布达拉宫;他并没有真的去长白山,而是在“奖状”上看到了天池;他从俯瞰的角度欣赏了青海湖。“我们飞了七八公里,然后往下看。湖水变小了,周围都是油菜花”;他飞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看着空沙漠上空一团团的小云彩,漂浮在飞机下面,“像小馒头”。
是时候需要我们了
除了这些浪漫的回忆,完成任务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也很惊心动魄。
让方成发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地震之初,道路受损,人力困难;在一些地区,卫星遥感也因为云层厚而“盲目”。航空/遥感已经成为观察灾区情况的可靠力量。“当时我觉得国家的主要需求出现了,是我们需要我们的时候了。”方成发说。
中国科学院地球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主动提出了这项任务。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遥感飞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进入灾区的许可,方成发迅速飞往重庆参与协调管理。
房法有记录习惯。十年后,当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他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十几本日历书。“我当时就想起来了,以上肯定是最准确的。”。
他把它交给了科技日报记者,时间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山河破碎,大地震动。5月14日凌晨,遥感中心的两架飞机从北京良乡机场起飞,背着沉重的负担飞往重庆。
天气不好。据当时媒体报道,重庆机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直到中午,风雨停歇。
7点,2号机飞往重庆;13: 00开始工作;19: 00第二份工作。
8点,1号机飞往重庆。
14点,(我的)航班将飞往重庆。
第一批数据将在20: 30准时交付。2号机组23: 30着陆。
1点,睡觉。
注:2号航班每天飞行13小时44分钟。
这是方成发2008年5月14日的记录。没有形容词,没有感情,只有最简单的时间和数据。
有了遥感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哪里有需要避免或绕过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哪里有堰塞湖,我们就可以找到最安全、最快的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
在方成发的作息表上,我们也忠实地记录了那些值得纪念的时刻。比如那年5月15日,他写道:机械故障,急!!后面有两个感叹号。
那是1号机(光学遥感机)团队当天完成任务,发现飞机机翼蒙皮脱胶,需要连夜大修的时候。
据统计,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遥感中心两架飞机飞行227小时,飞行范围12.87万平方公里。通过解释aviation/きだよ 0号的遥感数据,向国家报告了100多份特别报告。
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庐山地震,在这些关键时刻,“奖项”都到了灾区。虽然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了,但方成发也每次都去现场协调指挥。
中国人想造自己的遥感飞机
房屋建造方法是近几十年来空航空遥感发展的见证。
他经历了航空空相机从胶片到数码的发展,所获得的图像从原始胶片图像发展到现在的直接数码图像。他还见证了中国科研机构多年来对L、S、X等波段雷达的成功研发,实现了机载雷达全天候全天高分辨率成像和三维干扰成像。
20年来,方成发不再频繁地拿着“证件”飞来飞去。然而,他现在是空航空遥感运行管理部主任,他仍然负责“证书”。
管理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愿望,想把两架遥感飞机纳入国家应急管理系统。
国家成立了应急管理部门。他希望灾难发生时,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这个遥感平台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汶川地震后,我国航空空遥感已经走上了科技救灾的道路下一步就是让这条路更顺畅。
第二个愿望正在实现——飞机上的实时数据处理。
第三个愿望是早日拥有一个国产航空空遥感平台。事实上,“十一五”期间,国产遥感飞机的发展已经被列为十二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奖状”的飞行状态依然良好,但使用美国飞机也意味着依赖美国提供的服务,“人总会受到约束”。
2014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与空航空工业喜飞公司正式签署了两架“新洲”60型遥感飞机的开发合同。
熟悉飞机的建造方法,知道这种专机很难建造。为了完成遥感任务,必须对飞机进行改装,但对飞机的每一次改动都会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需要重新进行适航验证;而且每一轮验证都需要很长时间。
“国家实力上升,我们一定有更好的选择。”方成发认为,今后,历史性的“奖状”可以作为“新船”60的补充,它将继续安全顺利地运行,继续飞越山海,继续立功。
标题:[科学技术]遥感人房成法:和“奖状”一起丈量祖国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