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丰、圣东益达、JD.COM等挤满淘金者的电商快运轨道上,德邦从大宗物流的新路径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德邦4月3日晚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德邦2018年的业务量为4.83亿票,营业收入为230.2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4.21%、13.15%和45.29%。

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的中高速增长表明德邦的业务转型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不仅验证了德邦部署策略的正确性,也为寒冬的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德邦依然不能放松,这份财报中快递和快递的不平衡也揭示了内部崛起的动力和阻力。

转型生效的动力:精准运营+技术效率提升

说起德邦,首先想到的是专注于零担物流的大标签。然而,在跟随市场趋势的过程中,德邦从零担的旧标签过渡到了更大尺寸的新标签。从业务结构来看,德邦的核心业务自2018年以来悄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财务报告显示,德邦快递业务、快递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13.97亿元、112.06亿元和4.22亿元。显然,德邦的快递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企业最大业务的快递业务,成为了另一个能够影响企业整体收入的中流砥柱。

快递业务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企业经济效应的产生,并使德国外交关系产生了良好的成绩单。德邦最初成功背后的驱动力是其精准的市场运营能力。

【/s2/】自2018年1月ipo成功,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德邦的布局变得大胆而谨慎。一是德邦物流改为德邦快递,体现了转型的决心。然后推出3-60kg快递产品,包送,楼上免费送,进一步推动转型、实战等新动作。

诚然,德邦在快递业务运营中,将转型重点和市场定位集中在大型快递的垂直细分上,即谨慎避免与通达百货、顺丰快递等巨头企业的正面竞争,充分利用与大型快递发展相匹配的道路运输能力、人力配送等资源,加大对终端配送的投入,直接命中行业因送难不想送的痛点,以差异化服务快速占领市场。

而德邦在运营中已经摆脱了烧钱圈地的市场策略。据财报显示,德邦快递平均门票收入从2017年的25.39元/张增加到2018年的25.49元/张(单票重量8.18 kg),同比增长0.39%。另一方面,仍然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的百思买、安能等公司,显然德邦的运营策略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当然德邦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除了运营策略的引导,还有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德邦自2017年首试数字化运营以来,一直在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元素与快递各方面的高度融合。

在交通环节,德邦依托数字双胞胎的应用,完成公交、交通、终端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在用户消费方面,利用微信订购、ar称重、在线支付等在线消费流程,实现大型快递的数字化整合转型。在产品服务提供商方面,德邦打造了全链配套的专业设备、雾化覆盖的服务网络、高效的运输网络等六大支撑。并且在2018年9月,德邦正式实施了德邦小D等无人飞行器等科技硬件。

[科技界] 德邦首份上市年报:内部焦虑权衡论与外部攻守道

【/s2/】基于科技投入,德邦在运营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馈。财务报告显示,德邦快递的收发效率提高了28.7%,导致快递业务的单票成本同比下降3.72%。

可以看出,去年经历了剧烈转型的德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精准的运营策略和技术密切相关,驱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在向大型快递转型的过程中,德邦也面临着运营困难。

向上快速,向下快速:内部权衡

随着市场的变化,德邦对LTL快递转型的决心已经显现了很长时间。目前,德邦快递整体运营稳定,取得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成绩。但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内部平衡开始倾斜。财报显示,德邦快递业务收入仅为112.06亿元,低于113.97亿元,比上年130亿元下降13.76%。算了算,向上表达,向下表达给德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德邦在年报中解释称,由于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车辆业务战略调整的综合影响,公司优化了原有业务结构,将战略重点和资源投入转移到快递业务上。虽然收入和服务质量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平衡健康的业务结构一定会给公司未来带来更持续稳定的增长。

【/s2/】从物理能量学的角度来看,能量投入多的商家,其势能会高于能量投入少的商家。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快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也是合理的。

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重新回到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时,我们会发现德邦的业务类型并不多样化,主要是基于成熟的快递业务和正在孵化的快递业务。显然,业务结构相对简单的德邦,如何通过平衡新老业务的供给关系,使老业务的造血水化,培育新业务的形成,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毕竟德邦的大快递业务不是软骨头,而是硬骨头。用德邦董事长崔维星的话说,大市场是一个不想送、送不了、送不了的行业。面对这些行业痛点,德邦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财务报告显示,2018年,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占德邦运营成本的81.77%。其中,人工总成本约为97亿元,同比增长21.98%,占总成本的近一半。从这个角度来看,德邦派遣部队在走向大市场的道路上,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内部失衡的焦虑。

左边是顺丰,右边是通达部,德邦在挣扎

事实上,德邦不仅面临着资源配置、成本等指标失衡的内部焦虑,顺丰、通达百货等快递巨头也已经渗透到快递和大型快递领域,导致行业格局加速变化,也加剧了德邦的外部压力。

【/s2/】统计市场的物流企业很好了解,涉及到散货快递和快递两大业务,财务实力雄厚,规模较大。除德邦外,还有顺丰、大云、中通、白石、优速、安能、跃进、一米扁虱等多家企业。

可以看出,在快递和快递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和2100亿元的高前景诱惑下,增长缓慢的企业开始在这两个市场争相部署。

这样,快递和快递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相应地,消费者将有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在消费时,会无形中将德邦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比如价格、业务内容、时效性、服务等,这些都是企业重要的考核因素。

尽管德邦在快递和大宗快递两个子行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随着后来者以低价、新产品等有利因素吸引消费者,但德邦的先发优势必然会从这些冲击中消退。

以净土运输单价为例,据相关统计,2018年德邦的客户结算单价为2.5元~3.0元/公斤,而苏游、安能、大云、白石的客户结算单价为1.5元~2.0元/公斤,中通的客户结算单价为1.0元~1.5元/公斤,甚至低于0.5元~1元/公斤。业务单价的价差会使快递和大型市场的消费者产生分裂,使德邦难以提高营收率,影响进度。

更重要的是,2013年进入市场,2018年全力转型为大规模市场的德邦,已经突破2万个网点。高密度的布局提高了企业的运输效率,但在运输能力上仍保留了零担运输的弊端。【/s2/】另一方面,深耕快递市场多年的顺丰、中通、大云、白石等快递巨头,拥有资金、市场经验、技术等资源,实现运输当天到达、24小时到达的时效性。德邦的先发优势也会受到巨头的攻击,船队规模的限制,大型物品快递成本高,投入大。

[科技界] 德邦首份上市年报:内部焦虑权衡论与外部攻守道

在这种情况下,德邦只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营收率,加快布局改善,才能充分发挥先入为主的优势,有更多的突破机会。

赌智能后勤,德邦将同时扮演进攻和防守角色

德邦对大规模市场中的跑步者有很大机会获胜的看法的反应非常迅速。公司董事长崔维星曾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目前,大宗快递市场方兴未艾,公司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s2/】在感知到市场危机和机遇后,德邦的动作越来越大,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智能物流的建设方面。

数据显示,德邦在财报发布当天宣布,在此前投资大数据、无人驾驶等智能建设后,正式开始无人机试运行,并完成首次试飞。当月16日,德邦和中国联通将依托5g网络通信和大数据、自动驾驶、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共同打造5g联合实验室。这些技术投资凸显了德邦建设智能物流的决心。

对德邦来说,对智能物流的大力押注既是攻击,也是防御。

从攻势来看,竞争对手中通、申通、白石、顺丰都先后布局并宣布了智能物流的新部署,但都处于探索阶段。此时德邦加大了对智能物流研发的投入,可以和同起跑线上的巨头竞争,有很大的机会脱颖而出。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淘金者的涌入,市场结构的稳定会使价格、产品、失败等因素趋于相似。大型市场推至消费者为主体的深水区后,运营能力将成为选手最关键的竞争,这也是所有企业积极推广物流智能的原因。

从防守的角度来说,德邦位于物流市场,有很多痛点,比如物体大小不同,搬运困难,服务体验低。虽然市场形势很大,但未来会有可观的利润。据报道,到2020年,电子商务渠道的渗透率将分别达到55%和25%。然而,难以降低的劳动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邦的扩张速度。

智能物流的建立,可以缓解德邦在包装、配送、运输等方面大规模市场高人工成本、低效率、高差错率的焦虑,有序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是,企业痛点的去除,将使德邦建立更高的针对敌方企业的竞争壁垒,从而实现多重目标。

【/s2/】不难看出大市场的赛道越来越拥挤,德邦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s2/】好在德邦已经冲了一定的距离,和后来者拉开了一定的差距,现在也在顺应市场潮流,加速疯狂奔向大规模市场的宝座。但在途中,德邦不得不平衡内部平衡,稳步发展。

文/刘匡微信官方账号,ID:刘匡110,本文从韭菜金融开始

标题:[科技界] 德邦首份上市年报:内部焦虑权衡论与外部攻守道

地址:http://www.heliu2.cn/xw/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