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新闻(记者王如熙):候鸟从曲水环绕的草地上起飞,金色的夕阳映照出它们优美的剪影。

一望无际的湿地和盘旋的候鸟是左所熟悉的美丽风景。作为黑龙江省独鲁河湿地的保护者,自2004年黑龙江省独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他已经和这些候鸟在一起15年了。

挑出一半鸡蛋,保留一半

1966年,黑龙江省独鲁河湿地保护人左在这里出生。他见证了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多到少,从少到多的整个过程。说起湿地和候鸟,左于涛语速加快。“鱼多鸟多”是左对黑龙江省独鲁河湿地的第一印象。

在左的记忆里,每年春天候鸟回来的时候,朋友的爷爷都会带他去湿地捡鹅鸭蛋,不到一个早上就捡了两筐。他总是记得一件事。每次爷爷发现鹅和野鸭的蛋,他甚至从来没有结束他的窝。他总是挑一半留一半。小的时候他问爷爷为什么留下一半的鸡蛋。爷爷告诉他:“如果我们把它们都带走,鸟就没有后代了,我们再也不吃蛋了。”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铭刻在左的心中。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人们与湿地和谐相处,人们从不伤害候鸟。这一刻,守护意识在左的心中扎下了根。

[科学技术]他为东方白鹳筑巢守家 与候鸟相伴15载

如何让湿地从小到大的生长

90年代,随着三江平原的加速开发,围场湿地大面积变成了粮田,原本一望无际的湿地越来越小,野生鸟类越来越少。21世纪,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0年,独鲁河湿地被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提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不久,左被调到保护区工作,成为湿地的保护者。

如何让陪伴左几十年的野鸟重新飞回来?左知道,如果野鸟要再生长,湿地必须再扩大。

在省、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左带领保护区保护站全体工作人员,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一旦开垦成粮田,就不容易开垦了,粮田开垦后就建立了保护区。左深知退耕还林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为了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左和当地群众从2006年到2007年连续两年“抢”地,同时加强蓄水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科学技术]他为东方白鹳筑巢守家 与候鸟相伴15载

自2010年以来,近1,200公顷的湿地无水区得到了水的补充,植被得到了恢复。随着积水面积的扩大,各种多年未见的珍贵鸟类终于回到了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根据人工观测记录和电子监测网络数据,杜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春季候鸟25万只,其中东方白鹳200多只,丹顶鹤20多只,白枕鹤30多只,蓑羽鹤40多只,白头鹤30多只。

春天来了,东方白鹳留下来了

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和候鸟的回归,都鲁河湿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但左于涛却不能停下脚步。经过一次偶然的发现,他心里有了新的目标。

2017年9月,随着候鸟的迁徙,左在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十多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短短几天,左发现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数量已增加到200多只。直到现在,左仍对这一发现十分兴奋。东方白鹳对环境的要求极高,这里大量东方白鹳的出现,说明都鲁河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系统保持了非常健康的水平。

[科学技术]他为东方白鹳筑巢守家 与候鸟相伴15载

这一发现让左大吃一惊,他决定把东方白鹳留在都鲁河湿地,把迁徙的地方变成繁殖的地方。但是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这是第一次保留东方白鹳进行繁殖,没有经验的左心里没有底。左立即决定动身去一个有经验的预备队学习。

春节假期后,左带领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人员为东方白鹳搭建了20个人工巢。东方白鹳对巢的要求很高。与丹顶鹤和其他在地上筑巢的鸟类不同,东方白鹳的巢需要建在7米的高度。左带领管护人员在风雪中登高,辛苦了半个月,期间只回家一次。

随着春天的到来,东方白鹳回来了。

“占窝,再占窝!”左每天用双筒望远镜在草地上数猫。最后三个鸟巢都被占了。“同年筑巢,同年吸引,同年成功繁殖十只幼鸟。”这是当年中国首次招募并成功繁育东方白鹳的案例。

2019年春,200多只东方白鹳迁回自然保护区,孵化出21只幼鸟,是2018年的两倍多。gps定位显示,今年春天迁徙回来的人口中有5人是去年在这里出生的。事实证明,黑龙江省独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继红河自然保护区之后中国最北部的又一东方白鹳之乡,一份获奖证书——“东方白鹳保护卫士”静静地放在左的书架上。

标题:[科学技术]他为东方白鹳筑巢守家 与候鸟相伴15载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