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洪江(右一)将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的苹果与村民种植的苹果进行对比。李欣照片

“这根树枝首先要给它一根松动的‘骨头和骨头’,必须上下左右按压才能拉动树枝,否则会伤到树枝。它就像人一样,做运动前要热身。”见到的时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蒋研究员正在耐心地给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前南乡林坝村的村民们上课。六个藏族妇女聚精会神地听,有时候用手两次。

到目前为止,拥有博士学位的谢宏江研究高原苹果栽培12年。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签署农牧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三年来,谢宏江博士团队先后赴川藏考察40余次。现在在林坝村,一个现代化的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区已经“开花结果”。

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的隐喻

中等身材,穿着便衣,透过金丝眼镜他眼中的神采更加深邃。46岁的谢宏江温文尔雅,但和果农站在田间时,却是一副幽默的姿态。深奥的技术术语在他嘴里变成了生动的隐喻,普通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苹果也要讲‘优生优育’。一棵树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一些没用的枝条要剪掉,多余的花果要去掉,减少营养消耗,把营养集中在长的好的花芽和枝条上。比如给两个孩子一块蛋糕,没有人会吃一块蛋糕,吸收更多营养……”谢宏江形象地向果农讲解了疏枝疏花疏果的原理。

谢洪江说,林芝是一片宝地,纬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天晴水清,土壤无污染,种植有机苹果的生态条件独特。

林芝市米林县县长蔡王尼玛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3万亩,但由于种植管理粗放、技术普及率低、树木老化,80%以上从未被“唤醒”。

针对苹果种植效率低、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江团队专门开出了一个“药方”——矮化砧木精量栽培,可以控制树冠大小,减少树体消耗,带来早果、丰产、优质。

左手拿着新品种“瑞阳”苹果,右手拿着老树上20多年的苹果,一个大,脆甜,一个小,酸。临坝村村民王旺林不禁感叹:“苹果树过去一年结10个果子。现在一棵树能结50多个果实,好吃,差距太大。”

伸枝整形、疏花疏果、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在江队的动手训练下,次王拉姆和女儿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看着自己种的17棵苹果树结果,心里滋味太甜了。

实现工业化,带领村民致富

“一年种树,两年试花,三年稳产,四年高产”,高原苹果种植创下的纪录,省肥50%,省工65%,省地55%,产量4倍左右。村里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证据:屋前有几棵树,百姓不愁盐醋;屋前屋后百树必成万元户。

技术创新带来了种植模式的巨大变化,使人们收获了很多好处。相对于“单干”挣来的血汗钱,苹果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让农民更容易挣钱,也为当地人民巩固扶贫成果、振兴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

“我从家里转让了26亩地,今年赚了2万6千多,每亩地的土地出让金每年增加50元。另外,我和女儿还在果园干活,130块一天。老公不用担心家庭,外出打工收入很大。”次王拉姆说。

米林县已于2018年9月整体脱贫。对于前南乡林坝村、苏沃村、年龙村等5个村的69户办卡贫困户来说,在苹果示范园打工挣钱、年底出让土地、分红,成为脱贫后稳定的增收渠道。2019年脱贫后,69名村民在果园打工,工资收入达到80多万元。到2020年,果园迎来了稳定的生产期,每一个果园年底可以多分红1000元;2022年后苹果园将进入高产期,年人均分红达到2000元。

[科学技术]“苹果博士”进村 甜了藏乡百姓

站在田埂旁边,水果的香味扑鼻而来。看着满园子的水果,谢宏强觉得很安心。摆在我们面前的苹果园,不仅是川藏农科院专家经过三年心血在雪域高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是对当地人民致富、防止未来重新陷入贫困的产业支撑。

谢宏强走到一棵长满苹果的树下,摘了两个,在袖子上擦了擦,和村民们一起尝了尝,说:“你尝尝这苹果多甜。以后你肯定会把品牌卖了。村民一年增加一两千元收入不是问题。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标题:[科学技术]“苹果博士”进村 甜了藏乡百姓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