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科学家精神,大家的小事

2010年,康振生注意到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用小麦条锈病感染小檗。这让他纳闷。

1982年康振生与条锈病作斗争。这是真菌病——小麦幼苗长出黄锈粉,光合作用降低。1950年,条锈病的流行使中国的小麦收成在夏季停止。2002年的一次全国性疫情损失了10亿公斤的产量。

条锈病的孢子很轻,随着气流传播很远。康振声纳闷:条锈病总有厉害的新品种。他们从哪里来的?

西北山区气候凉爽,是条锈病菌的越夏繁殖区,也是新品系的发源地。80年代康振声经常下乡到陇南、陇东、关中考察。他们骑着手扶拖拉机翻山越岭,在农民家里吃饭休息,收集标本。

关于小檗的论文打开了他的思路。小檗是一种常见的灌木。之前的研究(包括2010年的论文)认为与小麦条锈病无关。但康振生认为小檗在美国历史上已经被根除,因为怀疑茎锈病在小檗上已经交配繁殖。

"也许夏季孢子来自小檗上条锈病的有性繁殖?"康振声决定挑战教科书。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始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跟踪调查,寻找小麦条锈病在自然条件下扎营于小檗的证据。他们在恒温实验室模拟繁殖环境,在培养皿和电子显微镜下寻找线索。

几年后,康振声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条锈病确实在野生小檗上交配繁殖,是小麦杀手络绎不绝的根源。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

这样推广的技术体系使我国条锈病的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每年减少小麦损失20多亿公斤。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康振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绿色的麦田,一张是开黄花的小檗。

人物简介康振声,西北A&F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干旱区作物胁迫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他的导师李振奇院士一样,他也曾在学校的一个洞穴实验室里从事科学研究,被称为“穴居院士”。三十多年来,康振声一直以攻克小麦病害为己任。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小檗处理在内的条锈病防治技术体系;此外,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小麦赤霉病菌和毒素在麦穗中的侵染扩展模式,澄清了百年之争。用这种方法构建的赤霉病防治技术体系,每年可节约小麦损失28亿公斤。

[科学技术]康振生:潜心钻研三十载 破获小麦真菌案

(图片由实习生鲁玉娥绘制)

标题:[科学技术]康振生:潜心钻研三十载 破获小麦真菌案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