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京堂简介图片
中国“最美的奋斗者”正在被大众投票。我省有24名候选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何京堂。
81岁的何京堂曾主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商河峰会主会场)等200多个重大项目的设计。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记录了时代的精神。
用建筑展示中华文明
1983年,何京堂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带着妻儿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回到了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这个时候的何京堂已经45岁了,但他只是行业新人。
回到母校的第三天,时任建筑设计学院院长的陈凯庆告诉何京堂,深圳科技馆又要举办设计大赛了,只剩下三个星期,问他要不要参加竞标。“我们一起参与吧!”何京堂果断回答。
时间紧迫。接下来的20天,何京堂夫妇日夜奋战,反复商议。最后一天,夫妻俩终于想出了模型。第二天早上,他们带着图纸和模型来到深圳,把作品交给筹委会。晚上,何京堂夫妇得到消息,他们已经赢得了选举。
这座被深圳人称为“八角楼”的科学博物馆一直保存到今天。其独特的造型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受到业界的广泛赞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申办和设计,将何京堂的事业推向了巅峰,也充分诠释了何京堂与时俱进的精神。
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始向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征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京堂立即组织了一个团队参加比赛。他们对中国馆的定位是: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何京堂团队的大量心血。中国馆体积庞大,四面照明随时变化。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用什么样的红色才能保证赏心悦目的效果?
何京堂特地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顾问团队一起研究色彩。通过不断的比较和不断的尝试来调整方案。花了10个月,终于穿上了合适的“红外套”。
何镜堂曾说:“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有责任向全世界自信而友好地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他通过中国馆做到了。
建筑师应该与社会一起进步
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何镜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念——“两观三特色”。创新不是追求没有建筑本质的新的、奇怪的、特殊的形式,而是贯穿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兼顾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将建筑设计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何镜堂在建筑领域的突出地位。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社会需求,与时代同步发展;建筑师的生命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共享。“我很幸运。我的每一部作品都踩在了国家发展进程和时代大事的节拍点上。建筑师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与社会发展趋势同步,他们才能成功。”
在钱学森图书馆,何京堂创造性地运用grc材料不同的纹理组合,通过光线的折射,使立面“长”出“两弹一星”头像的大浮雕;在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何镜堂用钢网填砾石做墙,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的强大凝聚力;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何镜堂结合了光的强度,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明度和亮度的红色,形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国红”...在他看来,没有100分的建筑,设计无止境,创新无止境。
培养数百名建筑设计人才
自1992年起,何京堂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6年。至今已培养博士、博士后80余人,硕士数十人,其中18人获国家青年建筑师奖。
平时,何京堂的办公室就像一个“专家诊所”,经常看到学生排队等着老师给他们“把脉”。“老师看到好的建筑,眼睛就会发光,讨论方案就会来精神。”说起导师何敬堂,同学们总会提到他对建筑的“执念”。
何京堂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动脑的能力。上课时,他让学生做笔记;在聚会上,他让学生们调查房间的结构,并用手画出来。如果没有尺子,就用手、脚、胳膊测量。
自深圳科技馆设计以来,何京堂不断总结和反思。之后在教学上提倡“三到位”,即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获得一次设计奖,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通过这种扎根实践、不断深化的教育方式,何镜堂培养出了一批思想敏锐、创意十足的年轻设计师。
2011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后,何敬堂将全部奖金200万元捐出,并成立何敬堂教育基金,带领各方捐款1150万元,奖励各高校优秀青年学生和教师,激发青年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通过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何京堂工作室”创作平台和设计品牌,获得“建筑类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全国教学一等奖,也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成为业内公认的建筑人才摇篮。(南方日报记者王伟)
标题:[科学技术]全国“最美奋斗者”何镜堂:“与祖国同行,和时代共进”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