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5g全息采访,3d ai合成主播等。,这一次,人大“走出了圈子”——从参政圈延伸到科技展圈。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两会报道的场景都是与时俱进的科技展示?不信?让我们再看一遍。

今年,人工智能驱动的3d ai合成主播“go”进入了观众的视线。是的,“去”字有玄机。可能有人会问,ai主播以前出现过。这次有什么区别?

新主播进化程度更高。相比之前面对着镜头直播坐着或站着的ai主播,今年的ai主播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不仅可以四处走动,连头发和毛孔都经得起镜头的考验,更接近于大家想象中的“大活人”。

除了升级版ai主播,5g全息采访技术也引起了强烈关注。全息影像虽然目前看起来和真人不太一样,但足以让被采访者和观众感到“惊艳”,因为在疫情下可以“异地装裱”。如果这次不喜欢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全息影像的娱乐版——水幕电影。当然,除了以上两次“黑技术”的大爆发,还有一些“黑技术前浪”在两会上并没有缺席,比如大数据分析、5g直播等等。

[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还记得吗?在新闻媒体有幸拥有5g、人工智能等技术之前,2017年拥有十几个直播屏幕的《钢铁侠》记者也让人眼前一亮。此外,近年来,许多戴着虚拟现实眼镜的记者也成为新闻。随着移动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发展,大家都进入了移动直播时代。电商“直播带货”,媒体“直播带会”。参与政治和政治的视频信息通过记者手中不同大小的屏幕实时传输到观众的智能手机上。

[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但是,如果带着“两个协会举报的科技展”回到2010年,这些还是难以想象的。10年前参加两会报道的一位记者说:“当时有一款智能手机,可以录音。大家都有笔记本电脑,但一般不需要电脑面试。”当时手机像素已经不能满足报道需求,手持dv摄像机是时尚设备。到2012年,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录音笔、单反相机将成为两个会议的“四件”报道设备,但信息流的速度与现在相比并不快。

[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如果说2010年两次会议报道的科技含量不高,那么2000年左右跑会议的记者大概是不会认同的。一位资深编辑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录音设备的更换。我第一次采访是用录音机,像字典一样宽而厚。电台用的录音机更大,像块砖头。”对于这些记者来说,2010年用智能手机录音还是和数码录音笔的发展分离开的。

两会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巧便携的数码录音笔的?《中国青年报》的老记者谢翔回忆说,是在21世纪之后,报社才第一次在记者部集中精力给记者加录音笔。"刚出的录音笔很贵,每支近2000元."。20世纪90年代初,便携式电脑是两次会议上相对较新的高科技产品。“但是那种电脑比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大很多,重很多,而且是通过电话线传输的。信号不好就断断续续,一篇稿子要传好几次才能成功。”即便如此,由于笔记本电脑大,网速慢,他们把两会报道从“写作”带入了“打字”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你能猜出00后手写报告的程序吗?早在80年代,谢翔就提到过一些原始甚至陌生的名词。“当时记者去两会用的是纸笔而不是自动圆珠笔。这是一支非常简单的竹制圆珠笔。因为没有电脑写稿和传稿,采访结束后,记者只能回办公室逐字逐句写好稿子,经领导现场审核后送到印刷车间。排字工人按照传统的活字印刷方法一个接一个地整理单词。排版印刷完毕后,应安排专人在清晨将当天报纸的纸样(一个印刷打磨机——记者便签)送到首都机场,以便飞机将纸样带到各个印刷点进行印刷。当时的报纸往往到达读者的速度很慢,速度无法与现在相比。”

[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沿着“两会报道科技展”的时间走廊回溯改革开放初期,不难发现,时代的烙印不仅体现在代表们的议案和提案上,也体现在媒体报道的形式和记者们使用的设备上。科技在记录技术、成像技术、印刷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生动地代表了科技的进化史。

标题:[科学技术]两会报道科技进化史:从活字印刷到3D版AI主播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