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发现了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或有潜在威胁的物种有71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给出了上述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数据。
那么,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种,通过哪些途径?它们对我国构成或有哪些潜在威胁,我们应该如何防范?针对上述公众关注,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
植物最多,主要来自美国
“在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中,入侵植物最多,占一半以上,有370种;其次是动物,占1/3,有220种;它还包括少量的细菌、原核生物和原生动物。”马介绍。
据悉,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引进,一般是通过国际贸易无意进入中国。比如杨树花叶病毒随种苗和插条传入,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偶然带入,紫茎泽兰从东南亚通过自然扩散传入中国;另一种是有意引进的,包括作为蔬菜引进的尾苋、苋菜、藜蒿,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乌龟,作为药用植物引进的曼陀罗花,作为栽培品种引进的福寿螺、牛蛙,作为草坪草或牧草引进的毯草、雀麦,作为改善环境引进的互花米草——只是用于防风、护堤。
外来繁殖物种引起的入侵是由于从繁殖区逃到自然栖息地和保护措施不足引起的,而其他的是人为遗弃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美国的外来入侵物种最多,占总物种数的50.87%,而且很多来自美国的入侵物种在中国的入侵性非常强,危害极大。”马强调。
涉及的危害范围很广,不容忽视
这些外来入侵物种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和潜在威胁?马周放从农业、林业、畜牧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举例说明。
对农业的危害。“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烟粉虱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虫,可传播70多种病毒,其中最重要的有棉花曲叶病毒、番茄黄化花叶病毒、烟草曲叶病毒、马铃薯曲叶病毒等。,已经蔓延到中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受影响的农作物面积高达数千万亩。”
对林业危害最臭名昭著的是松材线虫。“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之癌’,以松树为主的针叶林将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威胁,包括黄山的主要景观资源。一旦松材线虫入侵林区,整个林区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会与牧草竞争或直接危害牲畜,对畜牧业造成危害。“例如,紫茎泽兰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占据0/12365だよ的牧草生长,导致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减少,牲畜饲料短缺。牲畜误食茎叶后,会引起腹泻和哮喘。花粉和瘦果进入眼睛和鼻腔后,会导致糜烂、流脓,严重者甚至死亡。”
许多入侵物种会占据保护物种的生态位,从而严重导致物种灭绝,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外来物种巨型藻类和北美遮阳棚可以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本土盐生植物红树林竞争,导致红树林资源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还与本地近源物种杂交,干扰和污染本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外来入侵生物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例如,豚草在开花期间会产生大量高度过敏的花粉。5~10粒/立方米的花粉浓度可引起易感人群过敏症状,如咳嗽、流鼻涕、眼鼻发痒等。过敏性哮喘、鼻炎、皮炎和荨麻疹,甚至严重的肺气肿和肺心病都会导致死亡。”
只有同向发力,才能有效防止
根据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6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结果显示,已有215种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48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技术支持单位,持续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类型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背景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是入侵植物。“作为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的主要阵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马周放指出。
如何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马周放认为,首先要有监管基础。“目前,生态和环境部正在与其他有关部委合作,加快《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有了上位法,相关配套监管措施才能落实。”
有了监管依据之后,谁和怎么防控也很重要。根据目前的分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和控制,海关总署加强出入境检查,自然资源部加强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和控制,生态和环境部加强综合监督,地方政府加强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入侵物种的调查和监测,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对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和成果转化的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各司其职,同心协力,才能有效遏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增长趋势。马周放说。
在马看来,加强外来生物入侵的普及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公众通常不知道哪些是外来物种,所以不时会将外来物种释放到自然水体和其他生态系统中。此外,许多地方的城市景观建设甚至会使用大量的外来物种——众所周知,这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记者张磊)
标题:[科学技术]66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影响几何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