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在2018年迎来了一波春天。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科学技术正在突破传统医疗的铁壁,走向更高层次的协作,这将促进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从医疗向医疗的转变。

在国家政策逐步放开的背景下,行业也在不断受益。第一,5月4日,平安好医生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医疗;随后,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疗宣布完成融资5亿美元,估值超过55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的独角兽。

平安医生和微医生作为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前两大超级巨头,很可能会在医疗卫生行业率先攀登珠穆朗玛峰,成为行业领袖。有趣的是,当两个巨人冲向珠穆朗玛峰时,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攀登路径。相比登顶的速度,两大行业巨头不同的路径选择可能更值得对比分析。

南坡和北坡的区别

一般来说,攀登珠穆朗玛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南坡,一条是北坡。南坡需要穿越一条垂直的昆布冰川,环境比较危险,但是路径短,攀爬速度比较快;在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发的北坡上,虽然危险地区不多,但漫长的道路和艰苦的自然条件极大地考验了登山者的身心韧性。

从行业的切入路径来看,平安好医生和微医生的模式选择很像两个不同路径的珠穆朗玛峰征服者。平安的好医生从用户方发力,用互联网流量思维搭建医疗电商平台,选择南坡起步,快速投入资源,短短三年收获大量用户。微药切入供应方,通过嵌入医疗机构、连接医生来优化组合医疗供应链,构建hmo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爬坡北坡。

[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平安博士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成为平安集团最大的在线流量门户。流量平台既是一个安全医生的战略方向,也是最低的商业逻辑。

为了获得流量,平安医生不遗余力。2015年至2017年9月,平安博士连续三年共向平安集团支付8082万元,实现集团内部分流;同时,公司投入6亿元开展步步夺金等营销活动,高速补贴虹吸流量。截至5月4日,上市前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突破2亿,月用户达329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平安好医生创始人王涛曾公开表示,场景、流量、收益、利润是平安好医生的战略四部曲,并表示平安好医生仍处于流量收购阶段。未来平安博士将加大平台流量获取,提升arpu值。推动大流量医疗卫生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实现安全打造健康消费门户的预期目标。

与王涛的逻辑不同,微药创始人廖杰元认为,在医学领域,供给决定需求。他在5月11日接受新华网采访的一篇报道中表示,医疗供给能力决定着行业的未来,普通人真正的需求是有人帮他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2010年,微医生帮助全国2400多家医院搭建预约挂号平台。2015年,乌镇互联网医院成为金字招牌后,微医帮助全国各省市19家中心医院登陆互联网医院,并协助100多家中心医院搭建医疗协会和家庭医生签约平台。

随后,微医将触角延伸到基层,搭建了县级智能分级诊疗平台,从最基层的村卫生室逐步连接到县级龙头医院;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推广,逐步延伸到一般医疗服务和专科医疗服务。基层医务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全科、中医、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全科学院、远程会诊平台赋权。

以黑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代表的区域性分级诊疗平台,是微药与供应商资源对接的典型路径。

八年来,以2h2c为主轴,微医已经成为国内连接医院最深、最广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随着与医疗供应方的深度捆绑,微药宣布其平台拥有超过1.6亿实名用户和超过2700万月活跃用户。同时,微医学还计划建设100个微医学全科中心,与公立医疗机构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hmo体系。

虽然平安医生和微医生的发展路径不同,但先后被市场认可。5月4日,平安博士率先登陆香港联交所,敲响了互联网医疗的第一声钟声;5月9日,Micromedicine还获得友邦保险和新创集团牵头的5亿美元融资,估值55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医疗技术领域最大的独角兽。

供需辩论

供求关系不仅是市场活动的基本逻辑,也是一对运动变化的矛盾体。对医疗行业供求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商业模式实现供求的路径选择。

用需求刺激供给,进而重塑供给方,实现供需平衡。这套互联网供需规则已经在旅游、金融、信息、生活服务等简单规范的需求领域进行了尝试和测试。然而,在复杂、不规范的医疗服务领域,需要重新审视流量规则是否为王。

事实上,医疗需求是复杂的、长期的和个性化的。方正证券分析师张长新曾将用户的就医流程划分为健康管理、自我诊断、自我用药、指导、等待、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九个重要环节。这9个医疗环节包含了用户所有的医疗服务诉求点。用户需求越强,服务价值越大。其中最需要的是诊疗服务。

从用户需求出发,如果互联网医疗平台只能提供挂号、咨询等浅层服务,无法深入诊疗,无法解决医疗的核心问题,其服务价值将非常有限。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网光查询已经多年无法爆发,这也是即使是bat这样的流量巨头也很少取得根本性突破的核心原因。

从医疗服务总量和卫生总费用两个指标来看,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多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始终处于不尽人意的状态。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17年1月至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73亿家,连续4年保持较高增速。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的卫生总支出也保持了近20%的增长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慢性病的加重,这两项指标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与医疗服务需求的井喷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极其不平衡。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不足。2016年,中国卫生总支出占gdp的6.2%,远低于美国的17.1%和日本的10.2%。其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东部11省998家三级医院,中西部21省只有1125家三级医院。只有1.28%比例的公立医院承担了30%以上的医疗服务;三级医院的病床利用率高达99.1%,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利用率仅为55.9%。

[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德勤(Deloitte & Touche)报告称,中国多年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国医疗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医疗供给方,改善医疗服务供给,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即使在医疗服务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也不难发现医疗服务供给决定医疗需求的逻辑。凯撒集团拥有38家医院、18000名医生和600多个社区综合诊所,形成了系统的医疗资源供应能力。凭借这一服务能力,凯撒集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涵盖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健康干预的一系列持续和积极的服务,使1000多万凯撒的健康指标多年来在联邦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排名第一。凯撒集团也成为全球运营中最成功的健康维护组织。

[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不难发现,互联网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是患者得到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医生自由执业尚未落地,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情况下,真正的逻辑是,得医院者得医生,得病人者得病人。在互联网+医疗卫生的商业模式下,必须抓住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势,通过整合线下医疗资源形成壁垒。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互联网科技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意见》除了认可建立基于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外,还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综合体和县级医院。这无疑是互联网与医院牵手的大好机会。

[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即使市场喧嚣,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根本突破在于价值的回归。至于行业从业者是从需求方的南坡进军实现流量突破,还是从供给驱动的嵌入式开发的北坡攀登,其核心是回归解决用户根本痛点的需求,这是每一个攀登者的大本营。

文/刘匡微信官方号,ID:刘匡110

标题:[科技界]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地址:http://www.heliu2.cn/hlw/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