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申通快递公布了2019财年年报。财报显示,2019年其总收入为230.67亿元,同比增长35.58%。利润14.1亿元,较2018年同期20.5亿元下降31.27%。业务量达到73.71亿件,同比增长44.19%,超过行业平均增速18.89%。总的来说,这份财务报告相当令人满意。

【/S2/】2014年,申通在通达部是绝对的快递员,但到目前为止,申通在国内快递行业的表现只能说是绰绰有余。总的来说在通达系排名垫底,这是申通最真实的写照,变化自然是其应有之意。

近几年,申通高层启动了重回前三的目标,不断引进外部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下大力气。2019年与阿里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进一步促进了阿里与原快递公司的捆绑关系,并在资本层面逐步展开资源配置,申通确实有一定的增长。

但阿里控股半年后,申通的表现依然惊人,目前状态依然不好。

失去老大哥称号背后:直销过时了

申通快递曾经是行业龙头老大,一直到2014年都保持了十几年的榜首。2014年之前,在市场份额、营收、净利润等方面都领先于行业,但形势很快逆转。

2015年至2017年,国内快递行业迎来了爆炸式增长,许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但申通在这一阶段却落后了。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申通的毛利率不如中通,营收不如童渊,总业务量先后被两家公司超越,然后逐渐被大云和白石超越。申通明显落后了。

为什么你被落下了?各种迹象都指向申通发起的加盟制。申通依靠早年建立的特许经营体系,迅速从地区快递服务提供商转变为全国性服务提供商。由于该系统的诸多优点,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快递公司,然后大云、中通、童渊相继采用了这种方法。

不同的是,中通、童渊等快递公司已经升级了特许经营体系。比如,中通以加盟商持股的形式完成了对中通大型公交中心的直接改造。直销转型后,极大地方便了总部对快递服务的控制,提高了物流时效性。面对中通等直销公司,仍然采用特许经营制度的申通有很多弊端。

首先,申通加盟制下,代理商管理松散,客服跟不上用户的要求。申通由于直销程度低、对代理商的约束不足等弱点,导致配送质量差、交货周期长,投诉频繁。客服严重掉队后,业绩下滑。

其次,申通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直销的滞后性,但是推广直销的速度还是太慢了。2015年,申通开始了直接转型,但直到2018年才告一段落,转型过程持续了四年,为竞争对手创造了追赶的机会。

其实申通直销之所以滞后,是因为营运资金不足,面对直销转型所需的大量资金,申通只能无能为力。不过随着申通的上市,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借壳上市直接提速,但还是落后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申通的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为负4.2亿元,相当于年度收入成本的6.5%。申通失去了第一位,转折点也出现在2015年。

2015年,申通的市场份额直接跌至12.4%,而一年前市场份额高达16.8%,单年市场份额下降4.4个百分点,说明当时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

从那以后,它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数据显示,申通在中国快递行业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6.8%下降到2017年的9.7%。申通的市场地位从第一名跌至第二名。

【/S2/】2016年底,申通借壳a股爱迪西上市,打开了上市渠道,让申通融资变得轻松很多,为申通下一步的直接转型奠定了基础。

有了资金,申通于2017年正式开始转型,并大力收购集团旗下转运中心,向直营迈进,先后推出终端渗透、服务质量提升等策略。

借壳成功后,申通先后投资60多亿元在洛阳、福州、合肥、宁波、哈尔滨等25个城市建设中转点,新建温州、Xi、中山等十几个中转中心。2018年初,申通用重金收购了几大城市的中转资产,如北京、武汉等转运中心4.13亿元,广州、深圳中心3.5亿元、2.4亿元。截至2018年底,自营中转中心60家,自营率88.2%。

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下半年,申通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收入增速和业务量大幅提升。同时,其年报还显示,集团经营成本随着大规模投资而上升,成本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申通快递之前也是通过发行债券和超短期融资券来筹集资金的。

就申通而言,这种直销转型似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业务确实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成本又有所上升,这显然是意料之外的。抬头四望,各大物流企业开始加大对终端物流等物流环节的技术研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申通却原地踏步。

申通的手术像老虎一样凶猛,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2018年,申通还在快递同行中垫底。显然,申通与其他公司的区别不仅仅是直接的后向转型。

事实上,物流企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变革。如今,物流企业不仅在追求运营效率和基础设施,还在追求技术。对于缺钱缺技术的申通来说,和有钱有技术的阿里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通达系与阿里合作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下降仍然是

2015年6月,阿里以其云峰基金投资童渊,持有其11%的股份。2016年10月,童渊上市,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7%。阿里已成为童渊第二大股东。

2018年5月,阿里向中通投资13.8亿美元,持股10%,成为中通第三大股东。此外,阿里还先后参与了白石的六轮融资,持股近28%,成为白石的第一大股东。在巨额资金的支持下,各家都大规模扩张,都到了申通的前面。但申通上市后面临的挑战明显没有减少。

申通上市后,中通、童渊等快递公司也相继上市,各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这样的话,相比其他已经深深束缚阿里的通达公司,申通似乎还是无能为力。在快递行业变革加速的同时,单飞的申通显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此时,放弃单打独斗的策略,选择与阿里结盟,无疑是最好的出路。2019年3月,阿里斥资46.5亿拿下申通14.6%的股份,成为申通第二大股东。至此,申通和阿里结成联盟。

结盟后,2019年5月,申通新总裁陈向阳设定日订单5000万的目标,位列行业前三。截至2019年6月,申通完成业务量5.97亿,同比增长47.5%,增速领先同业,成效显著。

【/s2/】但是,2019年申通的行业排名还是行业垫底,依然落后于遭受损失的百世汇通。显然,虽然与阿里的婚姻帮助申通扭转了增长乏力的问题,但长期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

相反,申通在与其他几家阿里企业的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因为它一步一步地缓慢。

写到最后

就申通而言,虽然行业前三的目标是务实的,但真正实现并不容易。毕竟大云、童渊、白石在业务量上遥遥领先申通,而中通在盈利能力上更是出类拔萃。有了阿里的技术加持,通达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申通要想赢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顺丰、JD.COM等强势竞争对手纷纷切入电商领域,国内物流领域将不可避免地掀起一股新的血潮。鉴于其他快递公司的实力,申通可能是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由此可见,申通想重回前三,但路还很长。

文/刘匡微信官方号,ID:刘匡110 [/S2/]

标题:[科技界] 直营落伍的申通年报背后:颓势依旧?

地址:http://www.heliu2.cn/xw/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