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设施”的集中推广将带来几种顶级数字技术的整合。“新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宏大的命题,是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完成的,跨技术边界的集成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只有汇集各方智慧,重构产业链生态,才能完成如此宏大的回答。在整合过程中,“新基础设施”通过刺激创新促进效率变化,必将成为“新发展”的有力起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新基础设施”专注于重塑全球竞争力地图

□记者张馨心张千千杰金文文景华

北京报道

如果把2020年中国经济的“热词”列出来,经常被筛选的“新基础设施”肯定也在其中。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其视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那么,“新”到底在哪里呢?“新基础设施”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加快转变发展势头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给了人们对“新基础设施”更多的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新基础设施”要做什么?

说到基础设施建设,大家都知道,它不仅体现了民生导向,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新基础设施”实际上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基础设施而“另起炉灶”。

从建国初期的铁路网,到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国道建设,再到高铁和4g网络。每当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大多伴随着科技创新,带来一波经济高速增长。

在“新”与“旧”之间,是寻求发展动能的变化。

为什么要推动“新基础设施”?答案可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报告把建设“新基础设施”作为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和措施。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来看,在特殊背景下,通过开展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和培育新的消费是必然的。

从社会发展的多重需求分析,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释放新动能的最重要途径。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新业态的“逆势”崛起也显示出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通过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生产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将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促进消费、造福民生、调整结构增加后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竞争力地图。中国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和4g宽带网络,拥有超过20万个5g基站,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空.市场

可以说,此时此刻布局“新基础设施”是迎接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也是形势变化的关键举措。

“不是应急政策,而是有应急效果,着眼于长期增长,更着眼于长期成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这样总结。

不应该低估能量的释放

“新基础设施”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刘用这样一组数据列出了“新基础设施”的投资:“预计到2025年,中国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

大规模投资由需求方驱动,生产、消费、社会治理等领域由供给方赋权。“新基础设施”以投资为手段,以效率为关键词。

“这不是洪水,而是一长串水。”与短期刺激增长相比,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新基础设施”对保护和创新的意义。

5g推动信息消费和产业互联;数据中心提升计算能力,孵化众多创新;让“在云端行走”的新技术得到更快的应用,让“数字生”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让创新创业更加活跃...通过刺激创新促进效率变化,“新基础设施”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目前,“新基础设施”在建设规模上可能难以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提并论,但通过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融合,释放的能量也不会被低估。

中国ICT研究院的报告估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5g商业化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约为24.8万亿元。

汇聚各方智慧

关键是要把“新基础设施”变成新机遇。

如何利用好“新基础设施”?如何释放新的动能?在“新基础设施”中如何走“新”路?

“‘新基础设施’应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包括需求不足导致的过剩、基础设施与工业发展脱节等。”许多代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因地制宜。

对于5g、大数据平台等相对成熟的设施,各地可以创造条件大力推广;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设施应采取不同策略,而不是急于避免重复建设给地方财政带来的负担。

代表们认为,从实际出发,考虑市场需求规划,依靠财力和债务是三项基本原则。

地理障碍可能存在,但数据是流动的。在建设“新基础设施”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统一和整合。

可以分类别推广,但必须统筹规划,分区域设置,但必须加强数据交换、标准体系、发展路线的统一。我们不能把“高速公路”变成“隔离带”,也不能把“新基础设施”变成“新景观”。这将成为一种浪费和低效。

“新基础设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集思广益,共同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有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方式,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础设施”浪潮中的引领者和生力军。

“新基础设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记者刘宏宇广州报道

广东广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光模块核心部件,用于5g通信等领域。在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由于客户支付时间的延长和运输渠道的堵塞,企业一度面临停产的困境。企业负责人没想到的是,最近公司订单爆炸式增长。

“赶上国家发展‘新基础设施’的好机会。”广智通信公司负责人司马魏武表示,目前公司订单继续增加,预计今年的产品订单将达到去年的3至5倍。

“新基础设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基础设施”的背景下,珠三角很多5g产业链企业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

东莞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智能终端消费显示产品加工制造的企业,也是东莞新加工贸易企业的典型企业。

“目前5g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Deptre公司首席财务官陈诚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公司的很多5g显示模块产品已经量产,首款柔性oled智能可穿戴产品也已经量产。

广东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构建工业机器人生态系统,为用户量身定制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近年来,拓思达抓住了工业互联网“新基础设施”的机遇,服务了6000多家企业。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回报率达到94%,营收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拓星公司首席财务官周永冲表示,目前订单激增,尽管产能不断扩大,但订单无法完全满足。

“新基础设施”成为“新发展”的有力起点。南沙自贸区203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项目54个。

从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南沙保税区,是中科院孵化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5月初,从云科技与广州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搭建开放的人机协作平台,打造广州智慧城市智能运营中心。

为顺应“新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大趋势,科技企业加大了对R&D的投资力度。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预计今年将投入6000万元。”广东大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时钟产品线总经理刘表示,该公司主要从事时钟和高端芯片、时钟模块等射频器件业务。经过15年的积累,已与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等全球1000多家通信设备客户开展合作。

“作为高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无疑是企业的生命线。”刘表示,在国家减税、减费政策的加持下,企业瞄准5g新基站建设方向,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今年2月,许多高科技含量的钟表、射频等新产品发布,全球采购订单随之而来。第一季度,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接单和竞价份额达到年度目标的87.5%,预计全年将有大幅增长。

[科学技术]“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广智通信有限公司2019年从R&D费用中扣除了300多万元人民币,有效提升了科研投入。司马魏武表示,他将继续加大增资扩产的步伐,抓住5g和数据中心建设的机遇。

疫情爆发以来,广东省加大投入,推动“新基础设施”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创新性地实行减税、减费政策,确保“减税到位、免税到位、延期到位”,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广东省共实现减税、减费693亿元;1-4月,全省办理出口企业出口退税790.4亿元。

从2018年到2020年,大浦公司在R&D的投资一直在增加,减税和免税的金额也在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大埔享受R&D费用扣除900多万元,而2019年,R&D费用扣除预计超过1700万元。今年1-3月,大浦公司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共退税近50万元。

从云科技还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减税、减费优惠。公司2020年预计投入研发费用4000万元,预计增加企业所得税抵扣1000万元。“减税和减费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使公司可以在R&D投入更多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设备以及科研人才,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云科技广州公司财务总监林晓虹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减税和降低成本的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结合制度安排,放水养鱼,帮助市场主体脱困发展。

“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低谷。”珠江三角洲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产能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企业正在走向‘夏季’。”

“新基础设施”打开了行业界限

□记者何上海报道

作为稳定增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备受关注,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新基础设施”推广计划。人工智能行业是“新基础设施”的重要领域之一,业内人士认为,集中的政策支持将为多行业、跨学科的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易图医疗副总裁齐芳表示,“新基础设施”的集中推广将带来几项顶级数字技术的整合,这将极大地惠及易图等全堆叠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未来的成就将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的点状应用突破,还将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实现应用解决方案的闭环。

“新基础设施”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不能由图像识别、文字处理和语音识别等任何一种技术来完成。跨越技术界限的集成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齐芳说。

以5g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例,5g的高速、广连通符合人工智能医疗弥补医患供需失衡的目标。齐芳指出,5g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解决医疗痛点。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19年世界5g大会上,获奖的易图医疗卒中急救与康复智能管理系统将5g通信应用于120云平台,可以实现救护车的院前诊断和院前ct检查,并将数据同步到目标医院的卒中中心。救护车通过5g智能规划交通路线,快速送往医院实现远程会诊,从而打造出一条极其快捷智能的“急救生命线”。

此外,随着“新基础设施”概念的逐渐普及,尖端技术的应用也将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以重症疾病的早期筛查为例,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将有效筛查出该地区的早期癌症病例,避免让家庭承担癌症中晚期的高额治疗费用,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有效推动分级诊疗。

齐芳介绍说,在过去,这项技术通常应用在一个小区域,如一个县级医院。随着“新基础设施”布局的集中推进,重疾人工智能筛查有望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有利于建立更全面的区域健康数据库,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诊疗策略。同时能及时发现重疾数据异常波动,反应迅速。随着公共卫生和营养健康数据的不断完善,有望建立辐射范围更广的综合健康管理平台。

[科学技术]“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在上海这个前沿技术应用的领先城市,“新基础设施”的推广尤其令人期待。最近,上海发布了一系列与“新基础设施”和新经济相关的行动计划,确定了关键的主要方向,并为技术探索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监管、更开放的场景、更好的服务和更具创新性的生态。

“上海在区域医疗建设和医疗数据价值挖掘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齐芳说,去年年底,易图开发的儿童医疗卫生智能服务平台在上海徐汇区率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秒为单位测量骨龄。过去只能在几家顶级医院实现的儿童骨龄评估,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完成。在上海的标杆效应下,国内很多地区开始探索医疗人工智能服务的落地。

[科学技术]“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易图医疗迅速推出胸部ct新冠肺炎肺炎智能评估系统,并在新冠肺炎开发了面向公众的肺炎预防医生,以满足症状自我诊断和健康知识教育的需求。截至5月初,上述系统已部署到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四川、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医疗机构。

“在‘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我们觉得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集思广益,重构产业链的生态,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回答。更多的产业合作和参与机会也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齐芳说。

标题:[科学技术]“新基建”引发跨技术边界强强融合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