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左三)在田间教竹荪播种技术

陈志平

独特的风格

"高先生现在需要用塑料薄膜把竹筏盖上吗?"

“早春气温低,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暖保湿,菌丝走得快。提前种蘑菇不盖是可以的,但是稻草一定要盖在面上,耽误蘑菇。”

2月6日凌晨,高收到福建省浦城县永兴镇菇农蒋水玉的微信咨询。

高,福建省顺昌县大理镇经济管理站高级农业经济学家。在过去的16年里,他踏上了市场的脊梁。竹荪“三增、三建、三发酵”栽培新技术解决了产量低的问题。辐射带动了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省3万多亩种植面积,每亩增收600元,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100多户农民脱贫。顺昌县由此成为全省最大的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被评为“中国竹荪之乡”;高本人也被村民誉为“竹笋之王”,并获得国家优秀科技特派员的荣誉。

[科学技术]高允旺:半路出道“土专家”,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擅长攻关:“土壤专家”突破高产难题

高与竹荪的联系源于菇农种植竹荪的无限渴望。早在2001年,许多农民就开始在大理镇种植竹荪,卖得很好,但产量低。当时很多农民在镇上咨询失败,深深伤了他的心。“我必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下定决心投身竹荪高产的探索。

起初,高投资3000元与一位农民组成利益共同体,将竹荪田分成几块,分别进行试验。同时向省市食用菌专家学习,购买专业教材,反复研究,一点一点积累,一次又一次突破。努力有回报。第三年,他终于总结出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亩产100公斤的高产记录。由于成功解决了竹荪产量低的问题,蘑菇种植户传播了口碑,他们来学习或写信获取技术信息。

[科学技术]高允旺:半路出道“土专家”,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近三年来,高王云不断探索和开发林下竹荪栽培新技术,利用林下空休闲地,遮荫枝叶,节约劳动力和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细菌与水稻、烟草等作物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不砍树致富。

曾经半路出家的“地球专家”如今成为中国竹笋种植技术第一人:研发一种用竹片代替锯末的竹笋生态栽培新技术,率先研发林下竹笋取得成功;起草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撰写的《农林废弃物栽培竹荪》被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系列;获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农业技术协会工作者,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学技术]高允旺:半路出道“土专家”,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再推广:科普超市连片

“的确,技术就是金钱。我们农村需要这样的技术人员!”浦城县山下乡水门村雷公桥村民王感慨地说。

被全县省市科技部门选派到原中央苏区浦城县好村乡担任“科技扶贫专员”的高,发现该乡40户人家种植竹荪240多亩,亩产只有70公斤左右。原因是这里很多农民在竹荪田里犁沟过窄,生长期浸泡时间过长,导致菌丝缺氧,幼苗窒息。

在蒲城县,高通过组织培训、示范户牵头、合作社等方式,采取了“科技特派员+项目+基地+平台”的运作模式。菌农很快掌握了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在村民王的家里,按照高教授的技术,平等投资,今年种了6亩竹荪,亩产170公斤,比往年多30公斤,增产2300元。

近年来,除了送货上门技术,高还利用农贸市场日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科普超市,面对面沟通,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成立福建省首个由9名“土壤专家”、“田秀才”和归国青年参加的“农民科学志愿者服务队”,为残疾人提供专项实用技术培训;利用“惠农信用”平台,许多竹荪种植者解决了他们的种植问题。大理镇秀五村谢无棣种植竹荪12亩,服务日常来咨询,如价格信息、竹荪林下技术要点等。高也从电脑上下载了一份完整的资料并发送给她。现在她正忙着准备材料,明年种20亩竹荪林下。

[科学技术]高允旺:半路出道“土专家”,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高还赴邵武、尤溪、江西、浙江等地传授竹荪栽培技术,覆盖4省8区17县市,举办科普培训班28期,受众1800余人,发放资料800余份,咨询500余人,发布产销信息21条。技术好的传给了村民,竹荪香,村民口袋鼓鼓的。

在山区基层扎根33年后,高说:“菇农的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我的梦想是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

他就是这么说的,他就是这么做的。

标题:[科学技术]高允旺:半路出道“土专家”,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