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一生中,他不厌其烦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仔细思考,提拔年轻一代;他的去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艾星(中)指导研究生做切割实验

留声机

今年春天济南有点冷。寒冷的春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艾星于4月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

梳理艾兴院士近百年的履历,生活的简单与事业的复杂,两面充满张力,写下自己一生的坚持与努力。

人们用这两个词来概括艾星的科研成果,但并不全面。他一生都在与“硬材料”打交道,长期致力于切削、刀具、超硬材料等机械加工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他以“硬汉”的姿态,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十项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本书,400多篇论文,远远不能概括他的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艾兴针对生产的“痛点”,成功研制出专用铰刀和切削液,保证了产品出口,受到原纺织工业部的表彰。

1966年艾星编辑了国内第一本切削参数手册,后于1985年和1994年再版,影响深远。很多年轻的专家说:“我们是看着这本书长大的”。

“史无前例”的道路注定艰难,但艾星决心要走。他的朋友说,他喜欢冒险,骨子里有着不安分的基因,敢于挑战“权威”和改写历史——他成功开发了6个品种12个品牌的新型氧化铝基陶瓷工具,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空白,其中3个世界第一。比如用晶须和颗粒增韧增强的jx-2陶瓷刀具,可以用来加工电铸纯镍零件,可使刀具寿命延长数倍,被称为“神刀”。

[科学技术]“神刀”远去,锋芒留世——追忆著名机械工程专家艾兴院士

“魔剑”不老,但藏着锋芒。晚年,他克制自己的精神,转而培养年轻人,把自己埋为勤奋的“园丁”。

他的学生回忆说:“我多次看到艾先生被人扶出西附楼。虽然体弱多病,但仍坚守教学一线,坚持指导学生。他的步伐虽然颤抖,但思路清晰,给后人展示的是对科学的执着!”

艾星经常亲自带学生做实验,认真核对每一个实验数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尽可能提高学习的机会。和青年教师、研究生写论文、写书的时候,艾星总是把名字放在后面。

即使到了八十多岁,在视力不好的情况下,艾星仍然在指导学生阅读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以提高年轻一代的水平。

主人不在了,没有主人。让人遗憾的是,作为数控刀具行业唯一的院士,随着艾星的离开,数控刀具行业就没有院士了。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友善待人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如今,这些学生大多已成为机械工程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骨干,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兵不老,但精神还在。近年来,艾星即使身体不适,也坚持参加生产实习,一方面带学生实习,一方面做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各种加工问题,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艾兴的价值观是淡泊名利,“斤斤计较”。他掌管着学科建设经费,又因科研发展和事业需要,不惜以几十万、上百万元为实验室购买了几十台科研设备。但在他的办公室里,把用过的打印纸当成草稿纸,“四面都用”就成了“小气”的规矩。

坚持“小气”一辈子源于艾兴的原则——“国家一分钱不浪费”!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厌其烦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仔细思考,提拔年轻一代;他的去世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在山东大学官网上,学校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标题:[科学技术]“神刀”远去,锋芒留世——追忆著名机械工程专家艾兴院士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