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音译)刚回国时非常不习惯——没有人和他在学术上“吵过架”。

“不仅如此,一旦你挑别人学术观点的毛病,对方就觉得自己没面子,来不了台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张双南表示,在国外,学术上的批评、质疑和争论是非常常见的。然而,这在中国似乎有点“离谱”。

在张双南看来,质疑恰恰是中国科技界目前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张双南把科学精神概括为六个字:独特性、独立性和怀疑。

所谓唯一性,就是科学的目的是发现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规律是唯一的。所谓独立,就是科学规律独立于发现者。无论是谁做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发现的科学规律都是一样的。所谓质疑,从字面上最容易理解,但张双南认为,这恰恰是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两个字。

"科学进步和创新离不开怀疑."张双南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个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自然演变的,而是伴随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质疑,甚至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很难点燃真理。

但是,在中国的科技界,似乎缺乏这样的习惯。大家都讲究中庸,和平才是最重要的。在潜在的氛围中不鼓励批评和质疑,因为这会“伤害精神”。张双南认为,这不是中国科技界独有的问题,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结果。

张双南试图改变这一趋势。几年前,他试图举办一个“学术批评论坛”,邀请不同学术观点的人来批评自己。“既然不方便当面批评别人,那就请别人批评自己吧。”这是张双南当时的想法。可惜这个“学术批评论坛”只开了一次,后来就很难落实了。

张双南观察到,质疑精神的缺失在科技界造成了许多奇怪的现象。研究人员不仅很少与国内同行进行学术争论,而且缺乏对国外学术思想的批评和质疑。申请科研项目时,首先会被问到外国人有没有做过这种研究。追踪外国人的前沿研究很容易通过并产生结果。如果外国人没做过,会问,外国人没做过,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长期来看,有这样一个结果:在科研领域,很多原创的想法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而中国人负责实现或者进一步推广。用张双南的话说,外国人负责“挖坑”,中国人负责“灌水”。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近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发表了许多论文,但很少有原创的想法或成果。换句话说,他们论文中涉及的“坑”是外国人挖的,不是中国人自己挖的。

[科学技术]张双南:质疑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对行为者来说,最好撤销他所做的事情

中国人真的不善于质疑吗?

张双南以前在清华大学讲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要求: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要问他一个问题,越尖锐越好。最近在中科院开了一门科学方法的课程,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发现在鼓励批评和质疑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们经常和他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和他吵架。这让张双南感觉很好。

“所以不是中国人缺乏质疑的能力,而是我们的文化氛围不鼓励批评质疑,慢慢抚平每个人的棱角。”张双南说。

解铃还需系铃人。张双南认为,质疑精神的缺失源于文化传统,培养质疑精神应从文化入手,形成鼓励批评和质疑的氛围。

在教育层面,张双南发现学校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但很少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培养孩子分析问题、批判问题的能力。

张双南提到了人们常说的“文化自信”。在他看来,真正的自信是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和质疑别人。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科技界:要欢迎和鼓励国内同行相互批评和质疑,也要敢于批评和质疑国外同行的学术观点。

“毫无疑问,科学精神是无法讨论的。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不会成为先进文化,只有先进文化才会有自信!”张双南总结道。

标题:[科学技术]张双南:质疑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