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自己获得了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时,王军成正在实验室研究最新的海洋浮标。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丝毫没有打乱计划,他还沉浸在浮标的海洋里。

40年来,我要么出海做实验,要么在实验室里思考。山东科学院海洋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并不觉得这种“两点”的生活无聊,而是习惯了这种孤独。“伟大的成就是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集体努力。想到大成就,就能坐冷板凳。”6月14日,王军成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经实力证明,研制的产品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唯一指定的浮标

六月的青岛,海水湛蓝,海风习习,但王军成不喜欢海风。

“很遗憾,风大的时候不能出海做实验。”多年的风吹日晒,让他和他的队员们脸色阴沉。当然,他们不在乎。

海风是什么?浪有多大?气压多少?温度有多高?每天中午,央视推送的海浪预报是沿海人的“眼睛”,影响着他们的出海活动。是王军成团队送来了这些“眼睛”。该小组提供的浮标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近3万套气象和水文数据。

从渤海、黄海,到东海、南海,在几万公里的海面上,王军成研制的浮标锚定不同的方向和星星;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适应不同的监控系统,实现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的监控。无论是海洋防灾减灾、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这些浮标作为了解海洋的基础监测设备,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中国95%以上的大型浮标是由王军成团队提供的。这些浮标已成为中国海洋监测系统的支柱。

可靠性是浮标作为监测仪器的寿命,但在复杂的极端环境下,零故障极难实现。在青岛举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之前,国内外浮标生产巨头云集青岛参与竞标,代表该领域世界水平的挪威浮标中标。

挪威设备到位后,投入海上试运行,半年内发生两次故障。因此,奥委会决定使用中国自主开发的浮标,这给了王军成和他的浮标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结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浮标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任何错误,最终成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唯一指定的浮标。

勇于探索,从零开始实现大业务浮标的突破

1978年,王军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通信技术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前缀科研机构工作的机会,来到青岛。“我是山东人。从小就向往大海的蔚蓝和浩瀚。我希望在海上做点什么。”他说。

当时,中国的海洋产业刚刚起步,对海洋装备和海洋技术的研究几乎是空·怀特的作品。王军成踏入了这个当时冷清但前景广阔的领域。“虽然我不是海洋专业的,但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与海洋设备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型浮标、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都离不开通信。”

我国海洋浮标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经验,对海洋几乎没有概念。大家都没做过海洋仪器设备,资料非常匮乏。”当时,王军成决定,浮标相关研究将是未来海洋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不出所料,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再次被国家部委提上日程。因此,王军成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摸索海洋浮标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浮标工程研究的先驱,他主持了我国各类浮标的开发,进行了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建立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促进了我国浮标技术的不断发展。1989年,山东科学院海洋仪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个海洋浮标在北海投入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侯宝荣曾评价说:“王军成是中国大型海洋浮标的先驱和技术带头人。他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大型海洋浮标系统,实现了中国的业务。大浮标从零开始突破。”

然而,王军成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近年来,他把目光从海洋转向了水,在海洋立体监测技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开展了水下探测技术和海洋气象测量系统的研究。

(此版本图片由被调查者提供,标注除外)

标题:[科学技术]王军成:用最可靠的浮标守护祖国海洋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