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符文件

廖宏,南京信息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江苏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过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集成项目、国家重点R&D项目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步”,咨询成果获江苏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

[科学技术]廖宏: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穿着灵动的西装,齐肩的卷发,戴着“珠光宝气”的耳环,桌上放着一杯养生银耳莲子汤。当我第一次在南京信息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南新大学)见到廖宏教授时,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精致”。

形容女科学家似乎不是一个常用词,尤其是一个有着“解清”、“973总”、“学院院长”等诸多头衔的科学家,忙得团团转。

前不久,她的科研成果《中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的原因及协同控制策略》入选“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步”。

廖宏的“精致”体现在她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率先开发了世界大气环境与气候的双向耦合模型,大气污染物的模拟浓度要精确到微克每立方米;工作的计划详细到每小时一次;学生必须至少修改一篇论文十次...

“我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精致’。”她说。

她头脑清醒,内心充实,价值观明确。在别人眼里,辛苦的科研生活已经被她变成了诗和远方。

明确pm2.5与臭氧的关系,为中国未来采取协调减排策略提供关键理论依据

廖宏告诉记者,传统的大气科学专业主要侧重于气象分析,很少关注环境。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气环境研究才刚刚开始。她敏锐地意识到,十年之内,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交叉和前沿学科。

所以她从北京大学大气动力学硕士毕业后,去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时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事实证明,她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跨学科背景使她在空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领先的科学家。

以廖宏为例,近年来,酸雨、细颗粒物等空气污染问题不断得到改善,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新的困惑:为什么有时会被定义为蓝天白云晴天的污染日?原因是我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大气十国”实施以来,城市空气污染六项指标中有五项下降,只有臭氧浓度持续上升。

为什么?廖宏及其同事发现,近年来我国pm2.5浓度下降,降低了颗粒物对过氧化氢等自由基的吸收,进一步加剧了臭氧的生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当前严重的复合大气污染形势下,只有同时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能同时形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高活性芳烃,才能更有效地实现pm2.5和臭氧控制的双赢。

该研究阐明了pm2.5与臭氧的关系,为中国未来采取协调减排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发表在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后,成为当年发表的4120篇论文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

此外,廖宏还发现了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幅度和机制,揭示了华北平原冬季重霾污染事件增加的机制,指出全球变暖增加了华北冬季重霾污染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廖宏说,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要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复杂的耦合,我们必须学习许多既流畅又透明的学科,以指导每个影响因素各司其职,演奏出最“精致”的数字交响曲。

最让廖宏欣慰的是,对于她提出的模型,来自德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经常通过仪器测量来重新验证。“科学没有国界。虽然我们从未相识,但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引起其他科学家的共鸣。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说。

目前,廖宏正在参与撰写第六次气专委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此外,她还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唯一的中国成员,负责相关国际科研项目的制定。

她有自己的坚持——只有在科技上取得突破,她才能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

去年10月,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了哈佛-南辛达空气体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在改善中国臭氧和pm2.5污染合作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实验室的李克博士,通讯员是廖宏。

这是李柯被廖宏送到哈佛大学后发表的第二篇高水平论文。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他的科研产出甚至高于前三四年。李柯将此归因于南新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模式。“中国能和哈佛开展如此紧密学术合作的大学不多。”李柯说。

2006年廖宏刚回国时,国内对空气污染的关注远不如现在,甚至有专家劝她不要研究空气污染这个敏感问题。

廖宏有自己的坚持,现实就在眼前。只有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为国家控制空气污染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需求提供战略支持。

2016年3月,廖红来到南新大学担任环境与科学学院院长。与过去不同,只要你管理好自己的项目团队,做好自己的科研,廖宏这次就有点“野心”,“来了就有所成就”。

2017年,在她的领导下,南新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建立了空气体质量与气候联合实验室。南新大学不断派博士、教师到哈佛大学学习交流,至今已联合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关注。

在廖红来之前,南新大学的环境与生态学科还是个未知数,现在已经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7‰。

“从来没有不适合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科研的人。”

廖宏说,他从小就没有立志成为科学家,没有在北京大学学习,也从来没有熬夜学习。连气象专业都是父母“安排”的,他觉得“工作稳定,适合女生”。

20世纪60年代,廖宏的父母从四川成都来到西昌教书,当了一辈子老师。他们专注于学生,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孩子。

每天放学后,廖宏和他的朋友们玩过家家,捉迷藏,扔沙袋,直到天黑才回家,这看起来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不同寻常的是,她的成绩往往在全市名列前茅。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成为著名的“才女”。

气象专业对数学和物理要求很高,这是她的强项,学起来得心应手。但是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学的是环境工程,对化学要求很高。“读博之前没有系统的学过化学,所以从零开始。”她说当时身边的人都质疑她能不能跨专业。她第一年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以她的实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身材娇小、说话温和的廖宏有着四川妹子的“辣”劲。“从来没有不适合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科研的人。”廖宏不同意妇女只把自己和家庭联系在一起。“在成为母亲和妻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做好自己。”

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廖老师“很可爱”。学生去成都开学术会议,廖宏精心派了一天导游;她要操心的是时间安排,交通,住宿,甚至是学生去美国兑换带多少钱。她也爱唱歌。她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中音。她也喜欢逛街,看电影,去淘宝,做饭。

“虽然科研生活很艰难,但我努力让它变成诗和远方。”廖宏说。

标题:[科学技术]廖宏: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