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刚刚经历过一些灾难的人会感受到温暖的阳光。阳光下的一切都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生命的旺盛。

袁开山又收拾了家里的旧箱子。盒子里的两枚非常古老的徽章已经被老袁打磨过了,一枚上面写着“中国航天”,另一枚上面写着“献身国防科技”。

每次拿起徽章,82岁的袁都会情不自禁地眯起眼。透过眼睑缝隙的光影,仿佛漫长而激昂的时代又回来了,东方红的音乐又在耳边回响...

马厩里的电力设计师

1966年2月,春节刚过不久,在北京第七机械部707供电研究室工作的袁开山接到通知,要去贵州遵义组建梅岭化工厂(现贵州航天梅岭供电有限公司)的大型团队,准备出发。

大家都没有过多考虑离开繁华大城市,离开亲人和温暖的家乡去偏远山区的种种担忧,只想着“踏上红军长征,誓为革命后来者”。

梅岭工厂离遵义火车站不远,但位于金狮山(今凤凰山)脚下的一所军校旧址。建设初期,只有一栋山形的两层厂房和几个宿舍。

旧工厂大门

美菱厂西北角有一排小山形平房,占地不到半亩。据说以前是军校养马的马厩,搬进去以后就成了单身宿舍。袁开山就住在这里。

谷仓真的很简陋,风化的土坯墙,变形的木质门窗。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会从屋顶蓝色瓷砖的缝隙中射进来,照在落潮后仍然冒着水滴的混凝土地板上,给这个低矮昏暗的空房间增添一点温暖。

袁开山的宿舍很简单,一张小木床,一个蚊帐,床边一个小木箱。每个人的木箱里都装满了各种技术书籍和参考书,这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当时的建筑商也需要修建自己的道路

翻身!电池

1968年3月,美菱厂接到了研制和生产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配套电源的任务书。

按照总控系统的要求,袁开山和研究所的同志们光荣地接过了任务。这是美菱工厂首次开发运载火箭电源。

根据任务书,4月份提供产品的技术条件、技术规格和操作维护说明书,同时提供一套初样。4月底前交付三套正式产品。

旧工厂的办公楼

工厂成立之初,工厂的科研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很多机床设备都是从北京迁来的老设备,精度差,效率低。电池生产还处于车间式手工操作阶段。由于运载火箭的电池容量比工厂最初开发和生产的至少大一个数量级,许多最初在内部迁移期间配置的设备都不适用。

这个时候,设计师有时是研究者,有时是购买者,有时是搬运工。玻璃仪器、电器仪器等零星设备短缺时,他们就提着竹篮,穿过市场去采购。

科研枯燥有趣,过程艰难却富有挑战性。

旧工厂的花园

在卫星电池的发展中,电池的结构受到了前苏联产品的深刻影响。1966年移动后,去掉外罩,放弃冲压焊接的外壳结构,采用加工周期短、成本低的全铆接铝外壳。

在卫星电池上,他们还引入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壳技术,这再次减轻了电池的重量,增加了电池的绝缘性能。每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都能让每个人再次激发出更大更强的动力。

袁开山记得有一次电池组在进行整体测试,偏偏工厂没派人陪他,测试出了问题。电池被运回工厂进行故障排除。经过多轮故障排除,大家找到了原因:电池组充电不均匀导致电池短路。

当时没有头脑风暴,也没有模拟设计技术,大家只能硬抗。大家工作的时候想,实验的时候想,吃饭的时候想。除了睡觉,所有的方案和这个方案的可行性都在他们的脑海里高速的不断运行。

旧厂房总务科仓库

他们先是改进了电池组的加热系统,用继电器控制时间,然后用泡沫塑料保温,让电池组在环境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加热后可以继续使用。然而,电池组充电不均匀的问题是解决这一故障的最关键的一步。

突然有人问:要不我们把电池转180度?

大家卡了一段时间突然觉得这个“疯狂”的想法可行!动手吧!

新一轮的加液系统改进实验开始了,山脚下的实验室彻夜亮着灯。最后设计者在电池组上加了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开了另一个槽,这样就可以和电池整体胶合在一起。使用时,将电池翻转180度,电解液完全加入后,将电池快速翻转180度,使电解液能够均匀地填充到每个单体电池中。

改进后的电池用整块电池测试了多次,再也没有出现过供电异常的问题,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80年代的工厂大门

永恒的东方红

1970年是袁开山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他接到了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任务,他的自豪和激动溢于言表。

袁开山推出那天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他按照要求的时间给电池组充上电解液,检查产品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交付到发射基地进行总装。

发射前,他又检查了一遍产品,确认各项指标没有问题,然后离开发射地点到袖手旁观一定距离。等了几分钟,袁开山连气都憋住了,不敢喘。

“卫星分离...卫星进入轨道...正常运行……”

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

熟悉的歌曲从卫星传回地面,掌声雷动。大家像炸锅一样跳着,哭着,拥抱着,扔着帽子,兴奋得浑身发抖。

袁开山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大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又笑又哭。

任务完成后,袁开山带着大军回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那一年,袁开山觉得自己的一生,从北京到贵州,从大城市到山区,都是值得的!

为了保证后续的产品配套,袁开山返厂后继续对电池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测试,并赴北京参加地面测试,得到了整体单位的好评。后来袁开山获得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的三等勋章,后来又获得了“国防科技奉献”勋章,这是袁开山一直精心收藏的。

标题:[科学技术]航天科技袁凯山:我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做电池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