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督促落实2019年重大政策措施取得重大成效的通知》中,绵阳正在“推动社会投资、企业债券发行、债券品种创新和风险防范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落实相关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和做法、受国务院监督表扬”等三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务院的监督和鼓励。
同时,绵阳市也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2019年工业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市(州)”,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城市。绵阳在产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实践,才能在西部城市中脱颖而出,与东部城市共享荣誉?
创新基因:绵阳一直是开拓者
绵阳能走在工业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前列,得益于城市的创新基因。
绵阳工业起步于“一五”,成长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城市建立以来发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国防军工企业成功实施“军转民”,开启了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二次创业”,绵阳工业迈出转型步伐。绵阳有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内的18个国家级科研院所,锻造了“两弹一星”的武器。2000年西部大开发启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此后,绵阳承担了国防和民用技术集成的开拓者使命。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将绵阳科技城定位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深度融合的“排头兵”,支撑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
“绵阳“一五”和“三线建设”国家的布局奠定了绵阳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也奠定了绵阳的人文背景,把绵阳打造成开放包容的城市。”中共绵阳市委书记刘超对媒体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一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使命。
据统计,绵阳拥有18所国家级科研院所、14所高等院校和14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在绵阳,R&D投资占gdp的比例最高时为7%,现在是6.61%,居全国城市之首。
顶层设计:构建“6+6”先进制造业体系
绵阳近年来在工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刘超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加强顶层设计”。
十八大以来,绵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指导下,认真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部署,符合建设标准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有效提升制造业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绵阳市重点产业及布局规划》、《绵阳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梳理。
2018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围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先进制造企业集团,推动绵阳工业整体加速转型升级。
随即,绵阳以建设“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为起点,开始了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第一个“6”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餐饮六大重点产业;第二个“6”是六大创新产业,包括新显示器、智能家居、新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
绵阳还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和智能、绿色、服务发展等七项提升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绵阳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20种全含金量“干货”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
项目投资: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无论哪个行业被抓,最终都会体现在项目上,体现在投资上。”刘超说,近年来,绵阳市紧紧围绕工业项目、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2019年,绵阳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连续3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商登记1小时内完成,31个工作日内获得能源评估批复,39个工作日内获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从签订合同到开始施工只花了6个月,主厂房提前23天封顶...这是绵阳惠科项目创下的“数字记录”。该项目在绵阳总投资240亿元。今年春节过后,是绵阳复工最快的重大项目之一。
近年来,绵阳市围绕先进制造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投资+保姆式服务”,引进项目83个,超过5亿元,其中BOE、惠科60亿级项目,创下绵阳30年招商引资新纪录。
产业链投入方面,绵阳按照“前端互补、中间强化、末端缓进”的思路,推进重点产业的建设、延伸、补充和强化,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项目落户绵阳。在弥补不足的同时,大型项目的落地往往会带来一批配套企业。
在“保姆服务”方面,绵阳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围绕一个重大工业项目,安排一个市级牵头人,明确一个责任单位,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班,制定一套项目推进工作方案。”2018年以来,绵阳市领导牵头推进了23个重大工业项目,形成了领导城市领导负责、项目所在地负责领导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企业培育:发挥学科创新动能
“不管什么行业,主体都是企业。工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体是工业企业。”刘超说。绵阳采用分类政策培育企业的方法,发挥企业创新动能,为不同类型企业定制“三个计划”。
一是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试点计划”,推动长虹、九洲等龙头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核心示范作用。2019年12月,绵阳、长虹、华为携手共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基于“鲲鹏”处理器的长虹天宫系统诞生。该系统已应用于政务系统,未来将应用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长虹生产的电脑、服务器等硬件产品与华为的“鲲鹏”处理器完美结合。
二是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涌泉计划”,探索解决中小企业前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支持小微企业成长为大型工业企业。据了解,目前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保持在1万多家,其中近400家已进入绵阳工业统计行列,成为产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是培育制造业个人冠军企业的“拔尖”计划,引导企业找准定位,深化产业,细分市场,掌握核心技术,以其“专新”优势、行业领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成长为“小巨人”和个人冠军企业。
目前绵阳个人冠军企业总数居四川省第二,西部同类城市第一。例如,2017年,徐红光电荣获“第一批制造业个人冠军示范企业名单”,并通过了2019年全国制造业个人冠军示范企业评审。同年,蔡东电工使用的聚酯薄膜被认定为制造业全国个人冠军产品。
截至2019年底,绵阳市大型工业企业从2014年的726家增加到1052家,其中4亿元以上企业从2014年的85家增加到127家。长虹和九洲分别达到1366亿元和276亿元。
绵阳还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4亿元以上企业97.39%设立了R&D机构,1亿元以上企业95.77%设立了R&D机构。在此背景下,绵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3个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绵阳企业参与的1个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绵阳努力支持企业与绵阳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邹慧杨勇绵阳日报)
标题:[科学技术]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绵阳实践”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