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搬到哪里去了,我来考!”62年前高中毕业,坚定报考交大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他成为交大西迁后第一批到祖国西部报到的本科生。

62年后的2019年8月10日,在2019年“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启动仪式上,已经步入暮年的陶文铨站在舞台中央。虽然满头银发,但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他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取之不尽的创新。"我们必须为国家健康再奋斗20年!"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Xi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作为国际著名的数值传热科学家和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仍然坚守着自己热爱的平台,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诠释着“爱国与奋斗”的深刻内涵。

专心学习,创造多学科第一

1957年出生于江南水乡的陶文铨,被钱学森报国的故事深深打动。即使知道交大要西迁,他也毫不犹豫的报考了。从此,“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进”精神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身上。

1979年8月的一个下午,陶文铨在学校图书馆翻到《计算法》的英文版。两个星期,他写了两篇自习笔记。正是这本书为陶文铨打开了学习数值计算的大门。改革开放初期,陶文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80年赴明尼苏达大学深造。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入海洋,试图吸收知识的养分”。

回国后,陶文铨一直致力于“传热强化”和“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的研究,并在国内创造了许多这方面的“第一”:1986年,他主持了国内第一个计算传热研讨会,首次将传热强化和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领域的研究介绍到国内;1996年,领导成立传热传质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之后成立热流中心,开展复杂传热传质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根据国内外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趋势,适时提出了多尺度流动与传热模拟的新课题,使我国的流动与传热多尺度模拟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科学技术]耄耋院士陶文铨: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藤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和化学工业。他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已应用于工业实践,对我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气体换热器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团队开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增加了20多亿元的产值。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300多篇sci期刊论文…一组数字和荣誉是陶文铨一生为国家服务的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只想通过自己的专业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甚至处于领先地位。”陶文铨的话很简单,但击中了地板。

"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的《醉醺醺》"

“不耽误学生上课”是陶文铨教学的基本原则。自1966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他已经在一线教了53年的学生。

陶文铨的研究生阶梯教室是一个可以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是来听他讲课的学生都满了。于是,陶文铨自己买了20个小马扎,让学生每节课都放在教室走廊里。在小马扎里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了陶文铨教室里独一无二的风景。

“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醉醺醺》一样,演一遍又一遍,讲一遍又一遍。”陶文铨说,观众中有数百双眼睛盯着你,所以你应该对学生的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话负责。

尽管传热、数值传热和计算传热等课程已经教了很多次,陶文铨还是会在每堂课之前重写课堂笔记或修改ppt,以融入新的经验和内容。他还特意介绍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为了满足外国学生的需求,陶文铨在70多岁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英语开设数值传热课程。

陶文铨教了53年书,已经教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6000多名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相关高校和企业工作,很多成为了学术带头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名师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陶文铨被授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称号。

科技工作者要自主创新,为国家解决“瓶颈”问题

一年有365天,除夕夜给自己放假外,陶文铨几乎一年四季都开放。直到现在,他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天早起的时候,陶文铨也感到“困难”,“特别是在起床前的五分钟,他根本不想动。但是一进办公室就忘了。

交大西迁,黄土依旧繁盛。在陶文铨看来,他从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中汲取了能量。“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西进精神’是微妙的——当时,我们看到许多老绅士都这样做,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移居西方的教授纷纷退休,陶文铨的学科严重“绿黄”——最坏的情况是,传热方向的教师数量从10人急剧下降到只有3人。面对严峻的形势,陶文铨带领同事们,在努力吸引年轻医生留下来教书的同时,还开展了传热强化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年后,他们终于形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科学技术]耄耋院士陶文铨: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藤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经验,陶文铨觉得要做好专业工作,最重要的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热爱自己教的课程,热爱自己的学生。他认为,做基础研究一定要长期积累,希望年轻人能坐在“冷板凳”上。

“当我知道自己被评为‘最美丽的科技工作者’时,我总是感到真诚和恐惧。”陶文铨说:“国家发展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需要自主创新来解决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些‘卡脖子’问题。”

80岁的陶文铨笑着告诉记者:“我的心态堪比18岁。我想再为国家卫生工作20年,发展科技,培养高素质人才。”

标题:[科学技术]耄耋院士陶文铨: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藤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