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凌云在三江源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回答者提供图片

“天,有一窝雪豹!母豹很警觉,我们不打扰他们,静静观察就好!”

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肖凌云。《科技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和同事正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志多县索家乡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窝雪豹幼崽。

这样的场景在萧凌云和雪豹八年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她甚至被称为“雪豹妈妈”。“在我身边,有很多和自己有类似想法的年轻人。他们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选择在荒野中书写青春。”她说。

从瑞典跑到三江源

萧凌云是典型的南方女性,充满了文学气息,很难想象她能在青藏高原的艰苦条件下坚持监测野生动物八年。

萧凌云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大自然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在复旦大学完成生物学本科学业后,肖凌云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硕士学位。

在读研究生期间,萧凌云偶然看了纪录片《美丽中国》,被自然风光片段深深吸引。“中国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由于其巨大的规模,生态学的许多分支的研究仍在空怀特州进行,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肖凌云决定“回到中国,去遥远的空白色生态处女地进行研究”

带着激情,2010年硕士毕业后的萧凌云回国,成功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雉“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团队,致力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

既然是野生动物研究,那就是野生的。2011年4月,萧凌云第一次来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

萧凌云第一次去三江源的记忆至今难忘。“高原的神秘景观和地貌都吸引着我。在这里,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很小,狼和狐狸随处可见,甚至雪豹10天就能看到3次。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和雪豹之间的缘分。”她说。

长期的实地研究无疑是对女性的一个巨大考验。萧凌云不仅要适应寒冷缺氧的高原环境,还要面对高空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正是这些困难磨砺了萧凌云的性格,坚定了她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

第一只雪豹“社区监控法”

青海省是雪豹的重要栖息地,我国对雪豹的研究和保护主要在这里进行。

经过长期跟踪,萧凌云发现雪豹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基础数据。由于雪豹栖息地多位于高海拔偏远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开展雪豹调查费用非常昂贵,难以进行长期连续监测。

“如果需要积累雪豹的基础数据,就必须建立长期的监控系统。最方便的办法是培训当地牧民。”因此,肖凌云采用社区监测的方法,动员当地牧民参与原始数据积累。

2012年12月,肖凌云等高原研究人员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哈秀乡云塔村首次尝试社区监测,带领14名草原牧民拾取红外摄像头、gps定位设备和望远镜。

之后,每个月,这些社区监督员都会去他们负责的山谷,带上桌子、圆规和望远镜,定点记录雪豹的数量,放置红外摄像头7年。

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扎庆乡和扎多县安塞乡也相继开展了社区监测项目。为了使流程更加规范和系统化,肖凌云的项目组组织专人为当地牧民提供“岗前培训”。现在雪豹保护区已经放置了400多台红外摄像机,由280名监测队员维护,监测范围超过7000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牧民和科学家放置的红外摄像头拍摄效果差别不大。这说明以牧民为主体的监测团队有效弥补了科学家人力的不足。”萧凌云说道。

如此少量的尝试在2015年迎来了更大的晋升机会。“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改革开始后,我们团队在安塞乡的监测点成为了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三江源开始实行“一户一岗”制度,即居住在国家公园的每户推选一人担任生态管护员,并按月发放工资,由当地管理部门购买其监测和生态保护服务。”萧凌云说道。

数据那么多,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

2018年,肖凌云及其同事将数据库打造成可视化平台,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玉树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巡查的成果,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标题:[科学技术]肖凌云:青藏高原上的雪豹妈妈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