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想把脚上的泥洗掉,跳出农场大门;年轻时对土壤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了“土壤梦”;中年时依靠几十年的坚持和研究,第一次破解了土壤密码,解决了有机质升级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徐明刚用他的故事和土壤实践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信念。

扎根32年长期定位测试

徐明刚出生在陕西杨凌县的一个农民家里,世代务农。上中学的时候,他就想跳出农家大门,把农村户口变成商品粮户口。没想到,他在1980年高考后转到了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

“我想洗掉脚上的泥,但我去了农大处理泥土。当时很失落。”徐明刚坦言。但他很快发现,土壤是万物之源,是农业的基础。农业不仅仅是种田,而是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出巨大的成就。

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在全国重点农业区和主要土壤类型建立9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急需相关专业人才。许明刚今年刚研究生毕业。他有幸和其他专家一起建立了黄土监测基地。从此,他一头扎进了32年的长期定位测试。

“长期定位测试可以做三五年,但是做三十年太难了。”同事们都对徐明刚的坚持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土壤变化慢,长期实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过程单调,采样、采集、分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第二,科研成果短时间内无法产生,意味着很多人因为贫穷孤独而不愿意去做;第三,前期国家没有稳定的长期实验经费,科研断断续续。

徐明刚选择了坚持。遇到困难时,他常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同事:“科研靠坚持,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赢!”

30年来,他在全国29个省形成了42个长期试验网络和362个农民长期监测网络,累计连续监测数据150万条,累计土壤-植物样品9万个,建成了全国农田土壤和肥料长期试验网络,推动了全国农田质量监测和土壤学研究的原创性创新。全球土壤生态长期实验网络主席、国际知名土壤科学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认为,这为世界长期实验网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和发展了土壤有机质改良的理论和技术。

[科学技术]徐明岗: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社会,贡献给土壤学

准确破译土壤密码提高肥力

依托长期试验的庞大网络,徐明刚致力于两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中国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和退化土壤的改良。

徐明刚介绍,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仅为欧洲同类土壤的1/3~1/2,不仅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而且导致农作物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加,威胁国家环境安全。

“土壤有机质改良需求迫切。我的目标是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破解土壤密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但徐明刚一开始面临三大科技难题:土壤有机质变化规律不明;有机质提高与产量增加的数量关系不明确;缺乏定量改善区域有机质的关键技术。

虽然很难,但黄金只有在吹灭黄沙后才会出现。在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徐明刚探索了土壤有机质的演化规律和预测模型,首次获得了不同地区农田有机质的利用效率:平均值为16.3%。这一原始发现填补了国际空空白,为有机质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首次实现了有机质培育目标的量化。

针对区域有机质改良措施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徐明刚和他的团队创新了5套13种有机质改良技术模式,对土壤有机质改良和增产、规模化示范、推广应用、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在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等13个省共推广1.0672亿亩,产生间接经济效益128.2亿元。

除了土壤退化,中国还面临着红壤加速酸化的问题。红壤地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南方17个省的土地都是红壤。因此,徐明刚进行了大量的长期实验和原创性研究,揭示了空红壤农田酸化的演变特征。首次探索了空红壤农田酸化的演变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首次证实化学氮肥施用是红壤农田酸化的主要驱动力,化学氮肥对农田酸化的贡献率超过66%。三年来,他倡导的调酸增产技术模式在湖南、江西、福建等省推广到1.082亿亩,农作物增产12%~27%,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5.8亿元

[科学技术]徐明岗: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社会,贡献给土壤学

和一群人一起追逐梦想

2017年2月,农业农村部党组任命徐明刚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中国热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中国热区面积52万平方公里,世界热区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中国热科学研究院是推动中国热带农业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做好中国热带农业的技术创新,将引领世界热区农业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徐明刚就是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信念走上新岗位的。到了研究所,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团队,提高团队骨干的科研思维能力。他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南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松彪回忆起许明刚的团队,感触颇深:“许主任到了南亚研究所后,让我们的各位研究主任用ppt报告研究成果和未来计划。我过了四轮报告才通过。”通过汇报,王松彪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未来的路也更加理顺了。

“许主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是观念的转变。”这是记者在南亚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之一。王松彪说:“以前我们做科研的动力主要是评职称,发论文。现在,他为我们打开了做生意的大门。我们现在是以做生意的实力做科研。”

徐明刚是个有梦想的人。他说:“我来自农村。我大学的时候做过志愿者。我想把我的一生贡献给社会和土壤科学。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从未放弃。”

标题:[科学技术]徐明岗: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社会,贡献给土壤学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