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唐婷

9月22日,腾讯手机游戏《大地图下》与许昌曹魏古城开启三国新文化创造合作,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挖掘三国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再次掀起“三国热”浪潮。

说起三国,有一个人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曹操。曹操作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墓一直备受关注。据最新消息,曹操墓出土文物将按计划于明年初进入展览阶段。

“经过多年的基本准备,曹操高陵出土的970多件文物已经修复,准备展出。届时,标志魏吴王地位的随葬品将集中在曹操高陵文物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考古队队长潘伟斌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计划,标志曹操身份的重要礼器、文物以及与他生前职业特征相关的文物都将出现在展览中,向观众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曹操。

[科学技术]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出土文物证实了墓主的身份

曹操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学村。由于早年多次被盗,损坏严重,鉴定过程费了不少劲。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宣布,该墓基本上被认定为文献记载的魏曹操高陵。

到目前为止,曹操墓共出土59块石刻。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作为账簿。

据潘玮斌介绍,在所有出土器物中,有8块桂形石碑,上面刻有“吴伟长王所用的大虎戟”、“吴伟长王所用的大虎剑”等铭文。专家认为,这些刻有“魏国武王”字样的石碑是最准确的证据,证明墓主是魏国武王的曹操。

在古代,皇帝和贵族下葬时,陪葬品往往极其豪华,如著名的海烈侯墓,其中包括10多吨铜币和100多公斤黄金。但潘玮斌及其同事发现,曹操墓出土的随葬品十分寒酸,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体积较小,均为素陶无画,这与《三国志》、《舒威》、《吴地记》记载的曹操“淡雅节俭,不华丽”的特点相吻合。

“随着近年来对曹操墓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证据。从最初我们提出的15条证据到现在的20多条证据,曹操墓的证据更加丰富,论证的依据更加充分。”潘玮斌说,比如文献记载,古代只有王侯以上的人才可以使用簋,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簋的大小不一。皇帝用桂,一尺二寸长;皇帝用了一堵直径一英尺两英寸的墙。

[科学技术]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经过测量,我们发现曹操墓中出土的簋、璧都是一尺二寸,是皇帝级别的。这完全符合曹操生前“高于群臣”的地位。当时只有他能像皇帝一样享受葬礼仪式。”潘伟斌说道。

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修复方法

曹操墓发掘后,潘伟斌等人开始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这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曹操墓出土的970多件文物得到了修复,为相关研究和展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墓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瓷器、金属等材料。工人们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

“在修复陶器时,我们使用石膏修复法。在修复瓷器时,采用特殊材料进行修复,既能保证文物的美观,又能保证其坚固性。有些装甲片经过防锈处理。”潘伟斌介绍道。

据了解,用于修复Tokisho的膏药大部分是医用地面膏药粉。医用研磨石膏粉遇水具有硬化的特性,研究者可以将其塑造成理想的形状,从而完成陶器的补充。此外,潘伟斌介绍,用石膏修复陶器是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出土时埋藏陶器的破损程度和状态。其实不同朝代出土的陶器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质地粗糙疏松,有的结构紧凑。文物修复者要有针对性地掺入石膏,并加入石英粉、粗陶粉等填料,以达到更理想的修复效果。

[科学技术]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近千件文物的修复背后是多方合作努力的结果。潘伟斌介绍,该团队与南京大学合作,对人像石和石枕进行微痕扫描,还对墓葬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制作三维图像,为文物保存数字档案。同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合作,对曹操墓出土的墓主遗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修复。此外,与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曹操墓出土的盔甲进行了研究和修复。

[科学技术]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据报道,三维建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活动中,可以大大缩短工作时间,加快工作进程。比如对于出土的残缺物品,可以利用3D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技术,采集残留碎片的高精度数据,然后通过工业模型处理软件进行模型复原。最后通过3D打印系统打印出缺失的部分,从而完成修复。省去了填充材料、描绘装饰图案和图案的手工过程,大大解放了人力。

标题:[科学技术]用科技修复近千文物,只为还原真实曹操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