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

央视新闻(记者赛):总有人问:“你去月球干什么?它能带来多少gdp?”

叶培建说:“宇宙是海洋,月亮是钓鱼岛,火星是黄岩岛。如果现在能去,就不去,后人会责怪我们。别人走了,别人接手了,你想走也走不了。这个理由就够了。”

叶培建是中国第一代传输侦察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和嫦娥一号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与星辰大海携手,一生真诚激情,争创第一,是叶培建的真实写照。

说实话,责任大于生命

打开网络搜索,叶培建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是“太敢说”。叶培建提倡“说实话”,一直都是这样。

同事说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或者资源配置生闷气。“我这么多年没学会人情世故,像个老小孩。承诺往往是军令状,不会留退路”。

200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国家战略卫星,后来叶培建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卫星上天后,第一圈表现很好,第二圈也很好,第三圈出了中国,最后一个收到信号的是我们喀什。当时卫星失去了信号,每次说起都让我很难受。一开始大家都很开心。他们在车上谈笑风生,成功了。后来他们就不说话了。当时真希望那辆车是从山上掉下来撞死我的。我觉得我解释不了,太自私了,我掉下去就是烈士,卫星丢了也解释不了。”

[科学技术]热血院士叶培建:面向未来 探索星辰大海

好在卫星电池持续了7个多小时,等待下一次地面指挥。我们都在祈祷它能持续下去(下一条指令会发出)。这颗卫星后来超额完成了任务,这并没有让叶培建“面对江东父老无面子”。

所以,“为航天事业负责”就成了叶培建毕生奋斗的目标。在2017年的两会上,72岁的叶培建带来了两个提案:一个是与航天有关的——国家必须对航天事业进行统筹规划;一个和航天无关——领导干部要趁早干点。

敢吃螃蟹,每一步都要创新

“在我们学院,只要今天这个会议是叶总主持的,没有人迟到,我自己也从来不迟到。我觉得这和我父母是军人有关。他们的自我要求和军人作风影响了我。对我来说,要做好航天工作,讲真,讲真。”

叶培建深受父亲影响。1945年,叶培建出生在泰兴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回来抗美援朝后,叶培建开始随父亲“去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上学。

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我也接受了这位军人父亲的指示,即“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支强大的空军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事务部的卫星装配厂,从那以后,他与空航空航天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国家刚刚开放,叶培建就去了纳沙泰尔大学微技术学院读博士。他以努力工作而闻名。瑞士一家报纸曾经写过一篇对他的专访,里面说:他从不去酒吧,偶尔打打乒乓球。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工作?”他说:“中国人那么多,送我出去读书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为我的国家做点什么。”

[科学技术]热血院士叶培建:面向未来 探索星辰大海

自以为是半个军人的叶培建,从没想过“落户国外”,报效国家也是“理所当然”。叶培建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我在中国为自己的国家打工,给别人打工也挣钱,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1985年,叶培建在那沙塔尔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计算机联机手写中文自动识别”。

回国后,先在502所工作,参与开发“红外热轴探测系统”。1995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参与了华润二号卫星的设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第一种做法是将电学测量与整体分开;第一种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之前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这些“第一”充满艰辛,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个创新又爱吃螃蟹的人。

[科学技术]热血院士叶培建:面向未来 探索星辰大海

嫦娥四号登月也是叶培建论证的结果。4号原本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执行的任务非常成功。嫦娥四号作为备份星有什么用?当时有专家认为嫦娥四号没必要冒险,登月或正面着陆的安全系数更高。

“我当时提出了反对意见。3号已经在月球正面着陆了。为什么4号还掉在前面?当我们从事科学探索时,我们不应该害怕失败。每一步都必须创新。”最后,嫦娥四号将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任务得到了证实。

2017年1月,为表彰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那颗星不属于我,但它给我带来了新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在我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

现在叶培建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今年让嫦娥五号成功,明年让火星成功,让小行星计划成功。这是我75岁之前的任务。至于75岁以后,看发展,重新设定指标。"

标题:[科学技术]热血院士叶培建:面向未来 探索星辰大海

地址:http://www.heliu2.cn/kjts/1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