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7月28日电-枣庄市实施智能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激发新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纺织行业整体市场萎缩。然而,在枣庄市中心区拥有20万锭的郑恺智能纺纱厂,功能纱的订单在两个月后就下了。

山东郑恺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R&D中心主任王衍用表示,这是因为他们“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市场反应能力。

“多品种、小批量”的接单模式让郑恺成功突破并接单,但生产车间出错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车间里有几十个品种在生产。这么多材料,如果送错了桶,就是大质量事故,经济损失上百万。”郑恺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厂厂长何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郑恺公司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智能桶追溯系统。通过安装射频识别装置和智能芯片,可以实现工具和电器的产品信息互联。

郑恺新材料有限公司信息部主任沈德龙告诉记者:“我们每个桶都有唯一的身份证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白盒识别其身份证信息。如果机器上当前的材料匹配,它会发出绿光,如果不匹配,它会发出红光。”

郑恺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厂的车工张智英告诉记者,以前是一桶一桶的。现在一个桶亮红灯,问题就能及时发现。

今年,郑恺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改造。所有设备均配有自调匀整器和在线检测装置,质量通过纺纱生产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控制。就业规模从4000人减少到800人。

“我们在技术改造方面的全部投资约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通过开发一些高端、功能性、时尚性的纤维来增加附加值。”郑恺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长进说。

然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智能制造之路往往因缺乏人才和资金而受阻。为此,枣庄市编制了《传统制造业智能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20项支持制造业优质发展的政策,梳理出支持企业信贷融资、R&D创新、技术改造等5项改革突破和重点任务。

枣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田伟说:“(枣庄市)加大了对制造业技改项目的奖励力度,其中技改项目一年期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打五折,智力制造项目设备投资奖励10%,其中零增加土地项目我们提高到12%。应该说这个政策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政策红利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去激发“智力创造”。嘉禾箭牌科技产业园箭牌管产业在生产线升级过程中享受500万元技改项目扶持资金,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最早我们都是手工焊接,每条生产线需要22个人。”山东凯威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说:“现在我们正在升级生产线,完全用机器人操作。总效率可提高20%,能耗比可降低40%。”

箭牌管道产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吸引了6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一个新的“智力创造”生态圈正在生根发芽。目前,枣庄市已有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了数千项技术改造,千家企业提高了质量。累计入库项目398个,总投资614亿元。

“对枣庄来说,转型发展对解决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面对这种困境,尤其是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政府助其一臂之力,走好智能制造之路,通过智能制造加速枣庄转型升级,实现枣庄优质发展。”枣庄市委书记李冯说。

标题:[科学技术]条桶装上“身份证”、机器人焊接……枣庄智能制造让人大开眼界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