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出版著作21部,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定(修订)行业标准25项,省级标准48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贺李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农作物学会科技成果奖等三项二等奖。

图为渭南新技术示范基地万树波受访者

此刻,春耕旺季,万树波的工作也按下了“快进键”:他出现在创新基地,那里的科研成果正在加紧实验推广;他出现在农田前线,为农民兄弟“保春耕”提供技术支持;他出现在单位实验室,今年突破了每亩花生800公斤的突破...

经过近40年的不断研究,“破纪录”已经成为山东省农科院院长的常态,也是国内知名的花生专家。他领导花生单粒精量播种技术的研发,在春花生高产研究领域分别达到752.6公斤/亩和782.6公斤/亩,屡创全国花生单产新纪录。

这些扎实的“新记录”也让他获得了重量级奖项。3个月前,领导“花生抗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此之前,他成为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并获得了“何李基金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制定了农业部三大推送技术、山东省七大推送技术、25项行业标准和49项地方标准...

万树波说:“研究花生一辈子,只是为了在中国土地上培育科研成果,让农民真正受益。”

打破记录始于尊重法律

“为什么没有达到800公斤?问题在哪里?”“研究领域的基础设施需要升级。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吗?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增产?”……

这一幕出现在去年山东省花生高产创造总结会上。万树波在连续打破全国花生实收产量记录后,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和大种植户在观点碰撞中找出痛点,攻克关键问题,尽快实现亩产花生800公斤的突破。

万树波明白破记录从尊重法律开始。

在植物界,花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只有在黑暗的土壤环境中才能结果。但是山东农民老孟,种了半辈子花生,却不明白这一点。按照惯例,每年春天,他都会挑选大而饱满的种子,每穴种两个甚至三个种子,然后期待未来的收获时间。

“为什么一个洞要放两个药丸?”这个问题困扰着万树波研究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通过每穴单粒减少播种量,适当减小株间距,增加穴数来提高花生产量?

这看似有悖常理,却蕴含着科学逻辑。一方面,传统的双粮种植比单粮种植能有效防止缺苗断垄的发生;另一方面,双粮种植种子量大,成本高。在高密度条件下,同穴两株中的一株生长和结荚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群体质量和产量下降。

近年来,万树波团队在平度、青岛、莒南、招远、烟台、宁阳、泰安、灌县、聊城等地进行了单粒精量播种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单粒精量播种比双粒播种减少约4000粒/亩,每亩用种量减少约20%。

一年,两年,三年...42岁的临沂花生种植者王惊喜地发现,万树波的新技术在他的花生田里显示出了“神奇的效果”:亩产水果总量达到39万个,比双粮播种多3万个,亩产平均增产5%以上。

技术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山东省荷泽市曹县的粮食种植大户郭玉宝改变了新的种植方式:压缩玉米种子的行距,每四行玉米之间种植三垄花生。他发现“当年测产量,亩产玉米1100多斤,花生300多斤”。

如何解释即使玉米产量不降还有一季花生?“花生是低作物和地下结果。与玉米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让玉米发挥边际效应,花生发挥固氮效应,有效解决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带来的土壤紧实和土壤肥力下降问题。”万树波说。

经过多年试验,万树波领导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已接近成熟,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花生增产130公斤以上。农业机械和农学已初步具备配套条件,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2015年被国务院列为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技术措施之一。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被列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主推技术。2017年和2019年,

万树波和他的团队从2015年开始,以花生带间作轮为这一技术模式的核心,逐步探索花生棉带轮作、花生高粱带轮作、花生谷子带轮作、花生油向日葵带轮作等栽培模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部主任张峥告诉记者,“从近年来的生产实践来看,这些种植模式可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一般可以节约10%以上的氮肥,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收入增加20%以上。”

[科学技术]跟花生“较真” 他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

技术好,农民兄弟当然愿意当“代言人”。

在聊城市高唐县小利楼村的试验田里,粮食种植大户李不断向来访者介绍上述新技术——“玉米/花生宽间作集成播种机”,“耕、播、播三位一体”,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收获作业等优点

"他后来成为了一名领导者,但他的研究还是老样子。"

坚持40年不容易,更别说在细分的花生田里做深入透彻的工作了,万树波做到了。

长期以来,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被认为是“低产作物”。但万树波并没有认清这个“恶”。支撑他的是实验、科学、数据。

经过10年的定位试验,他首次证明了化感物质是造成花生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并揭示了它们对植物生长和微生物区系的化感作用;他论证了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根系化感物质自毒、磷、钾、硼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并建立了以“冬改茬、翻耕深耕、施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1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452.6公斤,比对照增产17.4%。

[科学技术]跟花生“较真” 他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

山东省沂南县花生产业办公室主任杨雨晴是万树波的老朋友。谈到后者,他不禁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后来成了领导,但还是做同样的研究。当他遇到问题时,他更喜欢它。如果他不明白,他永远不会放弃;到了考点,跟农民聊花生,经常忘了时间。”

说真的,这让研究人员。1982年,万树波毕业,进入山东花生研究所。此后40年来,我们在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粮油均衡增产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和引领山东花生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实验性的野外工作又苦又累,得像刺绣一样精致。万树波经常蹲在田里,呆半天,浑身湿透。虽然他很努力,但他很享受。“实践带来真知,这是从事农业科研的基本要求。既要进实验室,又要走进田野,沉入安静的地方,努力工作,不被噪音打扰,不被利益所迷惑,为大地的丰收而竭尽全力。”这成了万树波的座右铭。

四十年来,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标题:[科学技术]跟花生“较真” 他让低产作物突破高产纪录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