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张凤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考察了晚抽薹大白菜品种“京春黄”的田间表现。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2017年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获奖名单中,有这样一个项目——优秀大白菜种质创新和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推广。

白菜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普通白菜怎么能拿大奖?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见到了该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叶根类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凤兰。

她说,北京人吃的大白菜,80%来自他们大白菜遗传育种团队培育的品种。

改写白菜的历史,从歉收到海外销售

书桌上有白菜型的笔筒和摆件。张凤兰翻开种子手册,小白菜、小白菜、幼苗白菜(快餐)、黄心白菜、橙心白菜、紫心白菜等几十个品种让记者大吃一惊。本来超市常见的绿色细长脆嫩的“快餐”,在分类学上属于大白菜。看着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大白菜,张凤兰自豪地说,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他们喜欢一切。

大白菜是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然而,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冬储大白菜的稳定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农民种植的常规品种抗病性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的扩散造成大白菜大量减产,甚至一年歉收达50%,严重影响了北京人的过冬。卷心菜供应。”张凤兰回忆说,1995年以前,北京的白菜生产一直由市长负责,供应由财政补贴保证。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年年建立交桥”。

[科学技术]张凤兰: 育出白菜中的“三好生”

为了培育抗病、高产、耐贮的高产大白菜品种,北京农林科学院于1972年成立了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组。张凤兰介绍说,在过去的40年里,这个团队一直在用高质量的品种支持工业发展。现在培育的大白菜品种已在全国28个省市广泛推广应用,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大白菜良种产业化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此外,大白菜品种还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

[科学技术]张凤兰: 育出白菜中的“三好生”

“我的理念是做‘三好’品种——好、好吃、好看。”张凤兰说,“三好”看似简单,但每个品种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寻找“反”的源头,让种子既有价值又有力量

“我们吃的大白菜实际上是这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在它开花和繁殖之前,它会收获并吃掉叶球。”张凤兰说,不从事农业的人可能很少注意除了叶子球以外的东西。比如适合北方春、南方冬、夏季高山品种的品种要耐低温、耐晚抽薹,适合北方夏平原、南方春、夏、秋的品种要耐高温。

“耐低温、耐高温、防雨、抗病...我们从种质资源中发现‘anti’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品种。”张凤兰介绍道。

资源、技术、勤奋、运气是张凤兰总结的育种四要素。“首先要培养成千上万的父母。理论上杂交后会获得几百万的材料,但课题组一年能测试匹配的极限在一千左右。这是一个选择和概率的问题。”但她相信,如果把前三个要素做扎实了,运气就会不期而至。

“京新3号”的选育给了张凤兰一个惊喜。“当时,父母一方‘好吃’,另一方‘好看,抗病’,结合了超乎想象的好品种。”据张凤兰介绍,“北京新3号”改变了过去白菜的“大帮大叶”。从上到下一般都比较粗直,大小适中的蔬菜适合储运。

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培育亲本需要6-8年,然后进行选择组合需要2年,最后进行区域试验需要3年。

花粉培养技术可以缩短培育亲本的时间。“1990年左右,我从日本引进了大白菜品种orangequeen,但它没有抗病性,不能在这里种植。我试图用花粉培养技术来改进它。”两年后,张凤兰如愿获得了近交系。

当我春天去秋来的时候,生命形式代代相传。繁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张凤兰喜欢这个过程。

在一起30年了,从偶然的依恋,到当公司负责人

张凤兰是北京农林科学院大白菜育种研究组的第三代领导人。“从1972年开始,陶国华老师就是第一代,我们习惯叫她‘陶夫人’。第二代是许贾冰老师。2000年他退休的时候,我接任研究组组长,但他坚持工作到2016年才真正离职。”张凤兰深受前任的影响,她的日常工作也很实际。

1987年,张凤兰毕业于扬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分配到北京农林科学院工作。“大白菜是八月初种的。我们是7月份报道的,我被安排去了当时最忙的大白菜育种课题组。”张凤兰说,根据规定,每个研究小组应该轮换一个月,然后确定目的地。但是在大白菜课题组工作了一个月之后,许贾冰要求她留下来。

“我觉得,大白菜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蔬菜,有两个起源中心,山东和河南。作为一个山东人,研究大白菜还不错。”就这样,带着一些偶然性和随机性,张凤兰开始对小白菜产生了依恋。

一年后,黑斑病在北京肆虐,大白菜受损。这一事件使张凤兰的命运成为必然。“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当时我看到田野是棕色的,好像可以生火。心里很不舒服!从此以后,我决定要做好大白菜的育种工作!”她说。

“有了病,就要研究用什么药来植保,研究用什么种植技术来栽培。我们要研究抗病品种,防止它生病。”优良品种是高产和稳定的关键,张凤兰为这一事业感到自豪。

工作期间,张凤兰在日本岩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研究条件和收入差距非常大。99年毕业的时候,如果留在日本工作,月薪差不多2万。”然而,张凤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回到课题组,继续研究白菜,享受自己每月800元的工资。

当她第一次回国时,山东青岛的一家蔬菜出口企业以10万元的年薪挖了张凤兰,但她没有动心。

“我觉得是因为我的性格,不喜欢改变。课题组积累了8年后,我想继续做下去。”谈到这些,张凤兰似乎很冷静。她不喜欢谈论这些与小白菜无关的话题。

记者笔记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采访张凤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对小白菜事业的热爱。

在谈到个人成长和科研经历的时候,很多时候,张凤兰都很淡定,包括总结自己为什么30年来一直专注于研究大白菜,但那只是一句淡淡的话,“是因为他的性格,他不喜欢改变”。

直到她给我看了大白菜的品种,张凤兰从她的桌子上拿起一本种子销售手册。几十张大白菜的图片引起了我的赞叹,她的表情明显丰富了。可见她的“孩子”受到别人的称赞,她很骄傲。

在日常生活中,白菜真的是平凡到无足轻重,所以所谓的“白菜价”就来源于此。所以我一直没注意到市面上有几十个大白菜品种。我们桌子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谁知道呢,每顿饭都很辛苦。除了农民,还有一个群体在默默为此做贡献——育种科技工作者。

标题:[科学技术]张凤兰: 育出白菜中的“三好生”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