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近,对于31岁的李一舟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重庆大学药学院研究员迎来了自己和妻子的可爱宝宝,又一个“宝宝”——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近日发布。

李一舟的团队与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的darioneri实验室合作,利用dna编码分子库技术实现了“扫描条形码寻找新药”,有望大大缩短创新药物的研发周期。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这是重庆大学科研人员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

自谦“不是暴君”,却一路送北大

李一舟看起来像个大男孩,但他看起来仍然很幼稚。但是,他已经升级为“爸爸爸爸”了,笑着说:“当了爸爸,就不年轻了。”

虽然我谦虚地说,“我不是校长”,但李一舟确实是“别人家的孩子”。2005年,他在重庆一中读大四,因获得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重庆赛区第一名而被送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我在那里遇到了史教授,他对工作的热情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李一舟说,本科毕业后,他得到了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他师从刚回国的研究员李晓雨,研究方向转向化学生物学。在导师的指导下,李一舟对药学的应用研究产生了兴趣。

“我知道瑞士的药学很先进,所以我申请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做博士后研究。”李一舟说,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是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李一舟的老师达里奥·内里教授是库尔特·维特里希的学生。在瑞士逗留期间,李一舟和达里奥·内里一起研究dna编码分子库技术。

2017年,李一舟被重庆大学从瑞士带回,在重庆大学药学院担任研究员,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他在重庆大学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继续与达里奥·内里的团队合作开展研究。

建立dna编码分子库,扫描编码,寻找新药

“如果把分子库中的化合物比作无数把‘钥匙’,那么治疗某种疾病的目标就是需要打开的‘锁’。”李一舟说,开发一种新药就是要在无数“钥匙”中找到能打开“锁”的那一把。但目前跨国制药公司通常采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筛选“关键点”的方式比较慢。匹配和尝试一个需要十几年,合成和筛选几百万个分子。

Dna编码分子库技术是药物研发的新手段。该技术将化学合成与基因编码策略有机结合,能够高效构建超大规模分子文库(1012个化合物),对疾病相关靶标进行高通量筛选。该技术在普通科研实验室条件下,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过去大型制药公司才能完成的高通量筛选。被称为“扫描条形码寻找新药”技术。

李一舟的团队与达里奥·内里的团队合作,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利用dna编码分子库技术合成了3500万种不同的化合物。然后,他们使用编码技术用一种独特的dna条形码标记每种化合物。“我们在化合物的设计中模拟抗体的特性,希望能克服传统小分子药物的局限性,开发创新药物。”李一舟说。

这3500万种不同的化合物被装在一个小型离心管中。这些化合物将在另一个离心管中快速匹配疾病目标。研究人员可以选择针对疾病靶点的活性化合物,并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开发相关药物。

这种新药研发技术还有一个特点——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化学药物。“我们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分子文库的合成和筛选,扩大了分子文库的规模,提高了筛选效率。”李一舟说。

享受科学研究,我心中的榜样是许三多

“我心中的榜样是许三多。”李一舟笑着说,他深信勤奋可以弥补我的困难。受很多导师的影响,做科研不仅需要学习和思考,更需要勤奋和坚持。

李一舟在瑞士时,每周有七天去实验室。即使是圣诞节,他也只是匆匆忙忙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然后赶着去加班。他整夜做实验是很平常的事。几乎每天,李一舟都坐最早的巴士去学院山顶校园的实验室。李一舟说,这列火车上有许多著名的教授,这鼓励了他,使他感到“不孤独”。

来到重庆大学后,李一舟的日程被阅读文件、做实验、带学生和整理数据所占据,很难有时间放松。虽然很忙,但李一舟喜欢这种简单而普通的日常科学研究。"探索新问题和发现新方法是我的荣幸."他说。

李一舟说:“我肯定不是最努力的。我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我周围的同事也是这样,很多老师都比我勤奋。科学研究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和重复才能取得成果,努力和坚持是必备的素质。这个是老师传给我的,我还要传给学生。”

标题:[科学技术]李亦舟:寻找药物筛选的“万能钥匙”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