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爱国情奋斗者

对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宝明来说,在农村散步早已司空见惯。最让他魂牵梦绕的不是山村风光,而是鸡舍猪舍。在散步时,他经常思考如何为这些牲畜和家禽创造一个更宜居的“家”。

多年来,他在指导全国各地农民科学饲养畜禽的同时,也致力于将各种新思想、新方法传播到一线。

他在农业建筑和环境工程领域的贡献使他站在美国农业和生物工程师协会国际学术年会的颁奖典礼上。

隆冬时节,在中国农业大学北门的一栋小楼里,《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2019年阿萨比·亨利·吉斯建筑与环境奖得主李宝明。他也是该奖项成立60年来第一位获奖的亚洲学者。

健康是衡量福利农业的标准

畜禽健康环境和福利养殖是李宝明长期研究的领域之一。对公众来说,福利农业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强调动物的生存环境是否满足其自然需求。”李宝明介绍说,动物福利的想法最初是出于防止虐待动物的考虑而提出的。渐渐地,这个概念扩展到了农场动物,主要用来评价它们的生活状况。比如他们吃的够不够,是不是受了惊吓还是受伤了,是不是生病了,等等。

强调动物福利是否意味着农场应该采用自由放养模式?在李宝明看来,确保动物健康是衡量福利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它是否有库存。如果只有一家在自由放养几头畜禽,问题不大;但在大规模养殖中,散养中的各种不可控因素会给动物带来疾病风险。

在自由放养模式下,农场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和湿度,难以控制。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如果动物总是处于压力状态,它们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很容易生病。另外,动物随地大小便,很难收集粪便和尿液。下雨天粪便到处流动时,容易导致细菌和疾病的传播。

“如果健康得不到保障,就没有动物福利。一旦生病,你需要给动物吃药。如果在养殖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也会给人类食品安全带来隐患。”李宝明指出,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畜禽舍的建筑设计和环境控制,提供健康的养殖环境,从而提高动物福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保证食物来源的安全,才是真正的福利养殖。

在李宝明等专家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大学与国内外多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国际动物环境与福利研究中心。该中心每两年举办一次动物环境与福利养殖国际研讨会,深入交流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和未来的产业需求、畜禽养殖场精细化管理技术等。

“我们将邀请最前沿的国际专家来中国介绍福利农业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促进相关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李宝明介绍说,以蛋鸡为例,采用国外先进的福利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无抗生素蛋鸡的产蛋率,从以前的500天300个蛋提高到700天500个蛋。

探索规模化畜禽养殖新模式

20世纪60年代生长在浙江农村的李宝明对当时农副产品供应紧张有着深刻的记忆。

“1979年,我考上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专业是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入学后了解到这个专业是学校新开设的,全国第一。它主要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和“菜篮子”产品的安全供应培养人才。”李宝明回忆道。

轻轻一指。当时,这个希望通过学习农业机械化知识为农村做点实事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设施农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多年来,李宝明带领团队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中,李宝明逐渐认识到国外设施农业的先进技术理念值得借鉴,但不同国家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不同,单纯照搬国外经验可能不适应当地情况。

“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年温差小,环境控制容易实现。在中国,冷夏冬天很热,一年四季温差很大。在春天和秋天,它不断受到寒冷的空气体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常规的环境控制措施很难满足国外的生产要求。”李宝明指出。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李宝明团队进行了“规模化猪舍饲养清洁生产新技术及配套设备”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该团队提出了适当的动物运动与当地环境控制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猪圈里,猪吃、喝、睡、排泄的地方是分开的,让猪能适当运动,睡眠区的温度是重点控制的。

据报道,该研究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李宝明团队研究的规模化猪场和养猪农户的生产方法和配套设备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在李宝明看来,通过改变饲养方法,动物自身的抵抗力可以得到提高,从而减少流行病,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同时,耕作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相关耕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小鸡蛋促进扶贫

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生产与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李宝明特别重视蛋鸡产业技术的发展。

“鸡舍环境好,鸡能养好。”这是李宝明经常谈论的一句话。为了给蛋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他带领团队对国内鸡舍的温度、湿度、空气体成分和气流速度等因素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很多鸡舍的布局规划中,对当地主导风向和场内水流的考虑较少。鸡舍内高浓度的悬浮粉尘和有害气体会影响鸡的健康,因此迫切需要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对此,他们提出了大型养鸡场生物安全工程防控的概念和相关技术。

“我们发现了空之间鸡舍气流分布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开创了无通风死区、全舍气流均匀的纵向通风气流分布理论和设计方法,保证了高密度养鸡所需的大量新鲜空空气的有效供应。”李宝明介绍道。

不仅需要新鲜的空气体,鸡舍的温度控制也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李宝明团队连续30年对我国10个典型气候区的夏季实时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开发了湿帘降温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炎热夏季地区大规模养鸡的技术难题,并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了改进,使该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据介绍,李宝明团队研发的纵向通风和湿帘降温控制技术已在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化养鸡场得到应用,成为标准化规模化养鸡场的标准技术,推动了现代标准化规模化养鸡场的发展。

李宝明在注重科研的同时,特别希望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研发成果能够在扶贫方面发挥作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到内蒙古卓资县、云南德宏州、西藏尼木县,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技术援助方面留下了足迹。

为了帮助一些地区脱贫,国务院扶贫办推出了“金鸡产业扶贫计划”。“我参与了其中的一些项目,我很高兴看到我们的技术能够在减贫方面发挥一些真正的支持作用。虽然鸡蛋小,项目进展顺利,但确实能帮助很多农民脱贫。”李宝明说。

标题:[科学技术]李保明:关心畜禽“住宿”条件的人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