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喜义听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深圳商报记者梁惠元邱清月

实习生记者李金妮

说到深圳的金融创新,它不能不提一体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前行长王喜义。 他率领广大深圳金融人,发扬“为天下先”的精神,发表了全国领先的121项金融创新。

率先建立新中国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家外汇调整中心、第一家外汇交易、第一家住房贷款、贷款证制度和经济档案制度……其中很多都在全国宣传。 作为亲历者、证据者、推动者,王喜义前几天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深圳金融创新的许多幕后故事。

王喜义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长、党组书记、外汇管理局局长,兼任深圳市证券领导小组副组长、深交所第二理事长。

策划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企业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才5年,现代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王喜义一到深圳,首先是策划深圳证券企业。 “1985年,我来到深圳。 当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是政府工作的核心。 刚到深圳的我,首先想到了自己在日本看到的直接融资市场。 如果中国也有自己的证券企业、资本市场,就可以简单地分散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风险。 因此,我起草了设立特区证券企业的报告书,亲自拿到总店批准。 ”。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这个报告可以说是当时令人吃惊的举动,主管机关的相关人员说:“现在中国没有股票,还在做什么?” 报告书被直接否决了。 王喜义不放弃,后来去八宝山参加人行横道长曹菊如的追悼会,正好会见了时行副行长刘鸿儒,表示了在深圳批准证券企业的想法。 那时也没有手机,用座机接了童赠银行副行长的电话。 刘鸿儒在电话里说:“去深圳试试吧! ”。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30多年过去了,王喜义依然记得很清楚,人行于1985年9月9日发出批文,批准试办深圳经济特区证券企业。 而且,从这次的经验来看,创新也是自己摸石头过河。

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证券企业从横断深圳分行独资改组为由10家金融机构出资共同经营的股份制公司。 1988年1月8日,深圳经济特区证券企业开业,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企业终于诞生在深圳这一改革的热土上。 开业当天的所有业务都只是收购了400元国库券,金额很小,但星火总有燎原之势。 深圳老五股在其柜台挂牌,标志着新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于深圳这片热土。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开设全国第一个外汇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进入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期,创办了数千家“三资”公司。 到1985年,出口总额达到5.6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换算,占当时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53.9%。 外向型的迅速发展,呼吁开放外汇市场,一点公司需要外汇,但不需要外汇,一点公司收入外汇,但处理不需要外汇的问题。 当时没有外国汇市,公司之间的外汇余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调整,外汇黑市交易猖獗,愈演愈烈。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公开合法的外汇市场,灵活调整公司之间的外汇余地,成为改善特区投资环境的当务之急。 “时任市委书记的李亚胺要求罗显荣行长处理这件事,说‘这件事能不能办成是你的责任,有问题是我的责任’。 罗行长让外汇处处长,被拒绝了。 罗行长来看我,说:“小王,你做到了吧。 “”于是,王喜义被命令处理外汇调整问题。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1985年,经过深圳市政府、深圳司法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等机构的反复酿造,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整中心”开业。 1985年12月12日进行了新中国首次100万美元的外汇调整。

挂了“中心”的招牌,但当时没有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正式批准。 在1988年5月30日,即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整中心满3岁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授予以下外汇调整剂经营许可证。 这也是王喜义创新中的“先斩后奏”之一例。

参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设

证券企业成立后,成为三体,承担股票发行的责任和股票交易的功能,承担股票登记的用户的角色,所以他们很辛苦。 为了销售股票,业务员开着一辆大喇叭卡车沿街推进,开门宣传,被误解而多次被赶走。

另外,当时的交易都是业务员手工操作,还有自营业务,工作量很大,即使整天加班也无法完成。 从业效率无法适应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自营也出现了民间舞弊行为,引起了需要设立证券交易所的问题。 1988年市政府决定建立证券交易所。

王喜义说:“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店钟,开始试运行。 交易所营业前,书店的批文还没有来。 我对时任市委书记的李先生说:“就这样,我心里有点不安。 ”。 李和我去北京找领导的通气,领导说:“你们不要出问题。 ”。 》1991年4月11日,深交所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准,领取了《出生证》。 1991年7月3日,深交所举行了正式开业仪式。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在深交所的试运行中,在接受顾客的委托后,红马甲采取了口头报价,在白板上手写的手动竞争方法。 事实上,当时的计算机中介系统早就完善了,硬件、软件、培训人员都准备好了,但当时没有生效。 为什么不用“高科技”呢? 王喜义笑了笑,说这件事和他有关。 “我以前去过法国和英国,他们的交易室只有电脑,没有人。 我也看到了香港交易所,美国交易所,他们那里还穿着红色马甲跑,在叫,在叫。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股票,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想还是做经纪人,穿红色马甲,穿梭于地方,尖叫,让老百姓有感情认识吧。 我提出了这个意见,但大家都赞成,所以采用了这个方案。

【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创新之路艰辛,险阻,但王喜义这样的特区开拓者,无畏,对深圳这片热土无悔,敢试。 在采访的最后,85岁的王喜义说。 “我大致上不追求私利,不把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所以不怕犯工作上的错误,我会乐意去接你的。 这样,我在深圳完成了一些事实,也向全国宣传了。 ”。

全天候滚动播放最新的财经信息和视频,越来越多的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备受关注( finance )。

标题:【财讯】听王喜义讲深圳金融改革幕后故事

地址:http://www.heliu2.cn/cy/1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