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勋,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财经学院院长,上海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新基础设施”是新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演进而产生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计算能力基础设施。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能源基础设施等等。

第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等。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础设施”在三个方面是新的:

一是建设内涵新。“旧基础设施”是指机场、铁路、公路、供水、供电等传统公共服务设施。他们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刺激效果明显,但投资回报相对较慢。“新基础设施”与高技术发展紧密相连,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造和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证。

二是投资方式新。“新基础设施”涉及的领域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需要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导“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础设施”的投资者更加市场化,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是“新基础设施”的深度参与者。与之相匹配,社会资本比重会更高,更要注重投融资机制创新。

第三,发展内涵新。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基础设施的边际效用和效益正在下降。“新基础设施”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就业和增长,还可以促进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中长期经济健康发展。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基础设施”会逐渐取代“旧基础设施”。事实上,“新基础设施”和“旧基础设施”并不是相互替代或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发展“新基础设施”不能简单走“旧基础设施”之路。要避免仓促行动,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地区发展现实;要根据财力和债务状况逐步推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

有必要从“旧基础设施”中恢复,并向“新基础设施”注入新的动能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5g商业化进程,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为信息网络等新基础设施引入投资支持政策”。可以说“新基础设施”是一两年前提出的。然而,这个概念今年正式进入了“快车道”。

粗略统计,今年2月3日至3月4日,短短30天内,中央层面至少部署了5次“新基础设施”相关任务,平均一周不到一次。这是为什么?

从战略角度看,国家将科技创新为主要因素的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新基础设施”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方向,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部署,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殷切期望。

科技强国一定有诀窍。新形势下,“国家最重要的武器”将出现在多个领域,科技创新将步入“深水区”,这对创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基础设施”的三个方面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可以承担奠基和引导的特殊使命。

从现实来看,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流行病的影响,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以“铁公共机器”为基础的传统基础设施要继续发挥实力;另一方面,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基础设施”应承担更大的新使命。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刺激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

[科学技术]石建勋:筑牢“新基建”地基,促进新业态发展

“新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是生产力要素优化和潜在提高的新引擎,有望创造大量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就业岗位。就投资而言,“新基础设施”比“旧基础设施”有更大的空增长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以5g产业为例,中国5g产业每投入一个单位,就会带动6个单位的经济产出。作为“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5g也是支持经济和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设施。它不仅在帮助疫情防控、恢复工作和恢复生产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而且在稳定投资、促进消费和帮助升级方面也有很大潜力。

更重要的是,“新基础设施”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必将推动和加快“数字中国”的发展。目前,数字经济正在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新基础设施”可以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

“新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六保”和“六保”,而且可以在长期内支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它决定了中国能否在新的全球技术红利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基础设施”会逐渐取代“旧基础设施”。事实上,“新基础设施”和“旧基础设施”并不是相互替代或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从国家基础设施的整体情况来看,不仅要振兴旧的基础设施,而且要以新的基础设施为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政策层面,它将通过“振兴旧基础设施和加强新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帮助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从建设项目的具体需求来看,“旧基础设施”需要“新基础设施”注入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和新的应用场景,“新基础设施”需要“旧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硬设施”与“软平台”联手,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和难度

“新基础设施”大火与疫情爆发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在给社会运营和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机遇。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品、云游戏、云试衣等需求和创新层出不穷。云服务的概念越来越普及,互联网行业出现了很多“新常态”,让人看到云计算、ar、vr等技术正在给各种终端注入更多活力。

疫情催化的“新常态”需求,导致很多互联网产品用户数量激增,普及率提高。这种习惯往往是不可逆的,有助于促进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相关产业正在从交通驱动向技术驱动升级。因此,增加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拥抱“新基础设施”的红利势在必行。

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前沿科技企业是“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和受益者,是新经济的领导者。

一方面,尖端技术企业掌握了建设“新基础设施”设施的关键技术、产品和平台;另一方面,尖端技术企业也是“新基础设施”的主要用户。他们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有了更好的理解,有能力将应用场景和“新基础设施”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迭代的方法,扩展应用场景,覆盖人来提高“新基础设施”的能力。

可以预见,智能制造、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医疗等更多应用将带动云消费、云办公、云会议、在线娱乐的发展。借助“新基础设施”的新动能,尖端技术企业将在满足人们对数字生活的美好需求方面迎来新一轮发展。

“新基础设施”也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带来商机。实践证明,“新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技术难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创新和就业机会。

“新基础设施”可以提供和扩展非常重要的“软平台”应用场景。目前,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发的电子商务平台、移动支付、现场销售、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已经成为与“硬设施”并存、共同支撑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软平台”。

“新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构件,也需要中小企业积极提供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不仅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也为中小企业寻找新的商机提供了更大的空空间。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新基础设施”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有助于加快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传统制造业的“场景革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空间,这是提升制造技术和拓展新业务的关键动力。

借助“新基础设施”,制造企业还可以充分释放产业互联网的连接、整合和共享价值,在推动企业转型的同时,帮助产业转型。

同时,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对所有产业要素、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连接、解耦和重构,优化企业成本、质量和效率,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经营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长远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相互促进。

避免辣椒面摊平均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总的来说,“新基础设施”是一个新事物,在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弱点和不足。

目前,中国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宽带基础设施和5g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据中心建设、ai人才储备、开源社区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底层算法和开源框架基础相对薄弱;作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铺路石,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所需的智能设备和高端工业软件大多依赖进口;有很强的部署数据中心的能力,但“缺乏核心和灵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时可能面临“卡在脖子里”的危险;手机和电脑终端的核心部件和操作程序都依赖国外。

[科学技术]石建勋:筑牢“新基建”地基,促进新业态发展

同时,主要技术缺乏原创性、标准制定缺乏话语权、R&D与应用和市场脱节等技术创新瓶颈也暴露无遗。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存在重视应用技术而忽视基础科学的趋势,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别人的墙基上盖房子,再大再漂亮,也未必经得住风雨,甚至不堪一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挑战,“新基础设施”绝不能建立在依赖外国技术的海滩上。所以在开发“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到处撒辣椒面、撒花。而是要集中全国的力量,加快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

只有夯实基础,“新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释放创新红利,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只有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核心芯片、核心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新基础设施”才能稳定、深远,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率。这是保持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爬到产业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在规划、建设和应用“新基础设施”的同时,不应放松对软件、硬件和底层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培育具有“创造和改变世界图景”能力的高增长潜力企业。通过联合创新、外部资源对接等手段,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和模式创新,加快底层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

[科学技术]石建勋:筑牢“新基建”地基,促进新业态发展

要以价值重构为重点,坚持技术支撑和业务落地的双轮驱动,实现技术和业务的双向迭代。同时,要有意识地做好“新基础设施”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型人才的积累,实现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使产业与人才互动,不断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新基础设施”,要更加注重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在规划“新基础设施”项目时,应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不同主体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团队整合、产品整合和文化整合。

但也要注意,“新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旧基础设施”的道路。要避免仓促行动,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地区发展现实;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循序渐进,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

正如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以淘宝和JD.COM为主导的电子商务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以微信和滴滴为主导的社交共享经济时代,4g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移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基础设施”也有望带来网络效应的指数级增长和大量高增长的新业态。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全方位线上”时代正在加速。

标题:[科学技术]石建勋:筑牢“新基建”地基,促进新业态发展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