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曾经假设,人类的思维和思想作为一种信息,可以从身体和活组织中分离出来,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介质中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样的异想天开成了科幻创作的灵感。计算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智能符号处理的技术探索,这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究。

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发展模拟、扩展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的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并没有忽视对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模拟探索,它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最近也相继出现。但是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强烈“欲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人工智能会改写人类文明吗?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的相遇,可能是“久别重逢”。

2017年5月,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微软萧冰发布了中国现代诗集《阳光失落的玻璃窗》,随后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子》开设专栏,发表新诗《全世界都在那里》。虽然萧冰不是人工智能文学中的“第一人”,但她的文学梦想仍然吸引着文学界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尝试自动写诗软件,90年代出现了小说写作程序。新世纪以来,机器人写作中涉及的技术探索和交流日益增多。现在你可以在网上“小说生成器”和“诗歌写作生成器”里输入关键词或句子,得到人工智能写的诗歌和小说。随着智能书写软件技术的提高,人工智能对人物的模拟有时很难区分真假。例如,“树影压在秋日的报纸上/中间有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空/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正是有了这首诗,萧冰敲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兴趣迅速增长。当人工智能艺术梦的技术按钮被激活时,人类无法停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人工智能艺术兴趣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和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萧冰》模拟人类“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学习五百多位诗人的现代诗,花费数百个小时,训练数万次,练习现代诗的写作技巧。人工智能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是类似的,利用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存储和分析,找到明显的规律,进行重组。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使计算机程序不断积累和更新,优化搜索和决策,完成艺术创作。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无论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艺术创造能力。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人为操纵。人工智能在诗歌写作和绘画中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类对智能技术的控制。它取决于人类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是单纯的控制机器,还是实现复杂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数据计算。即使实现了人工智能的所谓“自控”,也仍然离不开相应计算程序的设置和充足的数据库信息。人工智能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开始写诗的。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智能写作为例,工程师可以根据字数、平整、对仗、风格境界等基本规则,设计一个软件系统来完成智能写作。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这样看来,人工智能写诗并不神秘神奇,人类很多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走得越远,艺术越科学,艺术科学越多。他们在山脚下分开,但在山顶汇合。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的相遇,可能是科学与艺术“久别重逢”的里程碑。

人工智能艺术不能用人类艺术的标准来衡量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艺术创作在风格创新和观念转变之初,总是带来思想上的震撼和文化上的思考,受到质疑甚至断然拒绝。读萧冰的诗,尽管有意象的排列组合,生硬的拼贴感经不起细细品味和玩味。不是说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不宽容,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尝试有点粗糙幼稚。人工智能诗歌和绘画不再是纯粹的文艺问题。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和“创作行为”不能简单地用人类艺术的标准来欣赏和评价。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人工智能复制了人类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但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模拟人类的情感和创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复制了人类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但不能基于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来模拟人类的情感和意识。萧冰写的是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虽然人工智能在人类艺术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无法实现审美愉悦。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当然,在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之后,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判断越来越准确。除了鉴别人工智能诗画的艺术品质,人们可能还会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创造力的关系。比如人工智能可以部分替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同时又怎么可能有丰富的人类精神活动呢?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人类智能。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有人把人工智能学习框架下形成的文艺作品,看作是相对于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回顾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摄影技术诞生后,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准写实能力,曾让画家们感受到“绘画艺术的终结”的来临。于是画家另辟蹊径,尝试了各种风格的现代先锋艺术,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派绘画,诞生了许多现代派大师。艺术创作因突破现实主义技巧而发展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同时,摄影受到抽象艺术的启发,逐渐形成新的风格。也就是说,摄影和绘画实现了良性互动。今天,人工智能艺术和人类艺术能有类似的良性互动吗?人工智能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吗?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在虚拟的未来景观中反思现实,反思人类文明

“这一天,机器人可以写小说,优先考虑自己的幸福,不再为人类工作。”在人工智能写的科幻小说《电脑写小说的那一天》中,人工智能成为了自我的主体,不再受制于他人。写作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初的记录功能到人类艺术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学是人类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共同记忆。人工智能的艺术实验试图通过复制人类的情感来进一步模拟人类的智能。然而,人工智能能否复制人类的情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伦理层面也存在争议。人类的情感和意识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安全界限。边界的模糊或破坏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主导地位,是人类用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最深的焦虑和恐惧。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文艺创作展开了前瞻性思维。文学和电影利用虚构的叙事和影像奇观来构建人类和人工智能重叠的“后人类”景观。虽然幻想和想象是艺术的特征,但科幻和人工智能电影(表达和反映人工智能的电影)指向人类现实,反映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焦虑。

“后人类”的概念是在机器可能威胁到人类的主导地位时产生的。在科幻和人工智能电影中,智能机器获取的几乎是人体、情感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类对理想自我的想象。人工智能完美地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困难,甚至用完美的人机关系来弥补和替代人际关系的不足。

而当机器在物理上越来越接近人,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时,人类自我与人类创造的理想事物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开始受到威胁,甚至消失。借助科幻框架,文学作品取消了人与机器的界限,直接触及人类的现实焦虑。人工智能电影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人与机器的冲突,进而以想象的方式解决人机冲突。

通过电影《机械纪》,观众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恐怖想象和它的创造者的力量在翻转。电影《银翼杀手》有一个危险的设计,人工智能爱上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在电影《人工智能》中,机器人男孩用童话故事重温了人类母爱历经千年的深情。虽然如何实现人与机器共存的问题仍未解决,但在“后人类”构建的人机关系叙事中,问题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反思。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人类对机器欲望的恐惧,在于人类很难回答自己的秘密。“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某种人类观念的终结。“后人类”提醒我们反思人类价值观,实现新技术的利益共享。关于人类未来的虚构叙事为人类思考自己的文明提供了资源。

弗洛伊德在他后来的著作《幻想的未来》中写道:“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明中,并经常试图发现该文明的起源及其所经历的发展轨迹时,他有时会想从其他角度去观察,想知道文明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文明注定要经历怎样的变化。”这种文明在自我意识和探索上有许多困难,然而历史有时会猝不及防,使人类陷入绝望的境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机遇。

[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作者:赵立金,甘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标题:[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