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的原材料,就要有好的技术和思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增加附加值!”
“我们农业人没时间休息!”溥刘劭说。又是一个春茶季节。技术普及、茶农技术咨询、产品生产、中试平台车间管理都是事,直接导致记者两次采访的延迟。
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蒲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被派往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镇东孟村东春茶馆,开展茶园管理、茶叶加工、技术指导和茶馆管理技术宣传培训。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其服务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在今年春天又收获了一个好茶季。
好的原料,好的工艺,才能做好茶
东春茶馆原本是一个初级茶产品的加工点,距离沧源县120公里。从西双版纳的茶叶研究所到这里大概需要五六个小时。说起东春茶馆的情况,溥如几宝:“东春茶有茶园1000亩,年产量30吨,辐射当地63户252人,均为当地彝族……”
东春茶馆过去主要是常年大量生产晒青茶叶,费力费时,产值和价格都很难低。2016年9月,溥进入东门村。根据当地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东春茶院的生产能力,介绍了云南大叶种名优红茶、绿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
“不同的茶之间有质的区别。有了好的原材料,就要有好的技术和思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增加附加值!”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支,他的第一步是向茶农传授普洱茶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加工方面的科研成果。东春茶馆的工人通过现场培训,掌握了优质茶叶的加工秘诀。
每个人都有看家本领,茶馆老板黄建波也很享受。他介绍说,溥也建议他们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和茶叶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类别,让茶馆的生产从“我能生产我能生产的”变成“我能生产市场需要的”。自从普来了以后,已经开发了三种新产品,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致力于农药和重金属的零残留
“茶叶是进口的,质量安全不能马虎!”蒲说,东坑村海拔高,生态环境好。茶农很少使用农药进行管理和保护,但实现茶叶中农药和重金属的零残留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两年多来,刘劭指导茶农学习无公害茶园管理技术和云南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覆盖茶园1000多亩。为了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他在田间和生产车间一遍又一遍地向茶艺师讲解茶食
茶园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要点。
“只有掌握和应用茶园绿色防控知识,才能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馆负责人黄建波说,最近带了几批产品来检测,都是合格的!
蒲刘劭凭着丰富的经验,在初入东春茶馆时就发现了技术参数落实不到位、卫生质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他指导茶叶研究所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如关键技术参数控制、产品仓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通过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东春茶馆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原料供应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得到一些知名茶叶企业的认可和重视。
从茶叶生产工艺来看,东春茶楼的设备布局不合理。2016年11月,在空生产休息期间,普刘劭指示大家重新安排整个设备,大大减少了茶叶原料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原生态茶销量逐年增加
“闫帅镇东圃村的东春茶馆太偏了。在这里工作,说不辛苦是假的。”浦说,这个地方不仅偏僻,而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员流动很少,非常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因为他常年学习泡茶,所以“朋友圈”很大。他在遇到茶主时,对东门村的“原生态”赞不绝口,并推销自己勾搭的新产品。一年来,东春茶馆的茶商数量逐渐增加,销量也逐渐增加。以前每公斤只卖18元的晒绿茶。由于质量的提高,价格也上涨了近三倍。
目前,勐海等地的四家普洱茶、红茶、白茶生产企业已成为茶馆的“大客户”,茶馆的原料产品基本实现零库存,正在逐步走向订单生产。随着对鲜叶需求的稳步上升,收购价格也在上涨,周边茶农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对种植茶叶充满了热情。
谈到她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的经历,溥刘劭保持低调。他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名科技人员被派往茶叶和咖啡受援县,在茶叶和咖啡种植、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们都做得很好。“在我的钩点上,茶农和茶叶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我挺高兴的!”
刚刚卸任科技特派员的溥刘劭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农业科技产业中,支持农业的重要任务是“始终走在路上”。他认为,茶叶研究的许多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可以先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转化,有些项目可以快速实施,但由于缺乏资金、相应的设备、人才和配套的研发资金,无法实施。因此,他建议云南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经济为契机,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特色产业创业示范基地,以科技要素为导向,促进资本、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真正实现边境农业转型升级。
标题:[科学技术]浦绍柳:用科技收获一季好茶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