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海西湾制造”在造船业和海洋产业中声名鹊起。
6月7日,记者了解到,国内作业水深最大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19”近日从青岛西海岸新区启航。这个每天能处理21000立方米原油和54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海上超级工厂”已经到达目的地,正在进行固定调试。
这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打造海上强国战略支点”的一个细节。截至6月3日,国家新区批准6周年,海洋GDP年均增长17.5%,在区域GDP中的比重从21.8%上升到35%以上。
国土面积212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它背靠中国厚实的内陆市场,大踏步前进。
科技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海洋石油119”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以控制3个水下油田和26棵水下采油树的产量,在恶劣的海况下可以“稳如泰山”,这得益于——sit大型内转塔单点系泊系统,这是科研人员量身定做的“定海针”。
“这个系统在世界上只有4种应用。可以说技术最复杂,积分精度最高。”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项目组负责人祁金龙说:“单点重约1100吨的塔身吊入直径18.5米的月池,中心精度应控制在3 mm以内,这是国内的做法。这是第一次。”
造船业和近海行业还有很多:全球最大吨位fpso p70完成了190多项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被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创新工程”之一;Yamal项目打破了国际同行在lng核心工艺模块建设领域的长期垄断和技术封锁;世界首个半潜式深海油田“海洋一号渔场”突破了大型渔场高精度制造等关键技术...
“在造船和海洋产业的设计、采购、建造和安装四个环节中,新区建设为主,产业附加值低。”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谢表示,新区转型升级的突破点是以发展和制造高新技术及特种船舶、高端海洋装备、关键支撑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井控装备、深海渔业装备为重点,完成产业发展设计环节,延伸产业链,提升技术集成和装备集成水平,提升全产业链贡献。
以科技为先导,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R&D和测试射频电路需要经常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等设备,这些设备免费提供给我们,从而降低了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我们只专注于研发。”近日,青岛科瑞赛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日经常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微电子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新产品测试。
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试验区,是国务院在《关于建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中提出的明确要求。目前,新区聚集了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在内的520家科研机构和18所大学,拥有3万多名海洋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发展海洋科教服务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黄先日提到的科技园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创新的孵化平台。“依托学校核心技术团队,不仅有智能船技术、水下通信、组网技术等24家科研机构,还有从设计和设备到发射试验的所有要素、全链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帮助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园招商服务部部长王尊表示,目前,园区已承接产业化项目,引进工业科技企业152家,成为西海岸海洋产业的“摇篮”。
整个古镇口海洋科技R&D教育基地有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科技园等7个协同创新平台。
激活市场元素,增强海洋产业的肌肉和骨骼
“突破六大产业,引领海洋产业能级跃升,必须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开发局局长李伟说。为此,该区专门出台了16项配套政策,从土地、资金、科技、产业等方面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加强和补充。
连续五年,区每年安排1亿元强化链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海洋高层次人才产业化工程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此同时,新区还设立了5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地方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后劲。
在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为海洋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自由贸易红利”。2月27日,新区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莫克瑞油库1号原油泵启动,2万吨保税调合原油从这里运往东营炼油厂,成功完成国内首个保税原油调合业务。这是山东保税区青岛地区的试点任务之一。
吴会来,花儿和蝴蝶也会来。今年以来,已有24个总投资546亿元的涉海重点项目签约注册,山东自贸区青岛地区引进涉海市场主体731家。
面对这样的笔录,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并不满意。在刚刚结束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作委员会(黄岛区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孙永红说,围绕重点海洋产业和重点企业突破发展,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形成了造船、航运贸易金融、港口加工、海洋冷链、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科教服务等六个具有海洋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
标题:[科学技术]向海图强 走向深蓝——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观察
地址:http://www.heliu2.cn/gc/1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