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站核心客舱模型亮相珠海航展。新华社

5月5日,为中国载人空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次成功飞行,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新华社

9天的时间里,在世界航天爱好者的关注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北京时间5月7日,一台“3d打印机”在高速行驶的“泰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独立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品的打印,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复合材料3d打印的科学实验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个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实验,即世界上第一个Tai 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熟悉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朋友们知道,这一新的突破是中国“大空制造”的一大步,但它只是中国载人航天漫长旅程中的一小步。长征五号乙火箭刚刚完成首飞,成功地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证明了该火箭确实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强的人”,而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新型飞船的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和回收等一系列技术,正式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根据计划,中国的嫦娥工程今年将进入“第三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率先执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另外,计划本月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第三步”即将迎来最后一战。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许多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的旗舰航天项目“步步为营”,形成了世界航天发展史上的壮观景象。

人类泰空家园

“三步”+“急行军”:中国航天开创自强之路

长征五号乙火箭首航成功,最听说的意义恐怕就是正式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要准确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熟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2年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获批,命名为“921工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项目。该项目由航天员系统、航天器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是核心。

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获批实施。根据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航天器,建造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器实验项目,并开展空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飞机交会对接技术,启动空实验室,解决一定规模和短期看护的空房间问题;第三步是建设空站,解决大规模和长期看护的空站应用问题。志在九天多,但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中国航天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征程,今年28个春秋一直默默奋斗,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世界。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飞船返回舱后成功降落在预定区域。在随后的三年里,神舟二号、三号和四号相继升空空,验证了陆基空间测控网,并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了空生命科学and/きだよ项目

2003年秋,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人杨利伟飞往空台,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往Tai /きだ的国家。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首次成功搭载两名航天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的结束。

2008年9月,神舟七号圆满成功,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舱的关键技术,开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征程。2011年11月和2012年6月,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相继升空,分别完成了无人驾驶空和载人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中国由此突破并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2013年6月,神舟10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并进行了短时载人试验。2016年9月和10月,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to/きだよよきだよだよききだだだだななӕ发射升空,随后它们组成了天州一号,天州一号于2017年发射升空,使中国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给技术。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已经宣告完成。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长征五号乙的成功首航,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和子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和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火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轨道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为空站核心舱和实验舱的后续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方探月传说

除了载人航天工程,还有探月工程。根据今年年初宣布的中国航天计划,将执行嫦娥五号任务,并从月球表面带回1至2公斤的样本。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五号将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

早在1994年,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就研究了月球探测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技术方案研究和卫星关键技术研究。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可以分为“绕月”、“下落”和“返回”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绕月”,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突破对地外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探月卫星绕月轨道,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球土壤的特性,探测探月卫星飞行过程中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环境。在2007年10月和2010年10月,

中国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测器,获得了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环境等信息。

第二步是“着陆”,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搭载月球巡视探测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岩石的地形、地质结构、化学和矿物成分以及月球表面环境,对月球岩石进行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 具体方案是使用安全降落在月球表面的巡逻车和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的岩石和矿物成分,测量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并对月球岩石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现场探测或取样分析。 2012年9月和2019年1月,中国发射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分别实现了月球前后软着陆和巡逻探测。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第三步是“返回”,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自动采样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对地球上的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加深对地月系统起源和演化的认识。承担“惠”使命的是嫦娥五号。

长征五号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飞行,这将是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以来的又一次远征,其性能无疑备受瞩目。此外,嫦娥五号的返程将经历月球表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样品转移、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而它的困难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是空。要成功完成“重返”探月工程的第三步,中国航天员必须全力以赴。

世界空的北斗时间

5月,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的时间窗口即将到来,各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可以预计,北斗三号在发射和组网后,将会有更完整的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细致的服务。回顾北斗的建设,我们发现它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三步走过程。

建设独立开放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的目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探索建设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之路,并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建设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一号卫星导航测试系统;2000年,发射了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该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采用主动定位系统,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定时、广域差分和短信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了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汶川抗震救灾中。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启动;2012年底,完成了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圈地球轨道卫星)的发射网络。北斗二号系统与北斗一号系统技术系统兼容,增加了无源定位系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短信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19个卫星发射网络,完成基础系统建设,向世界提供服务;到2020年上半年,计划完成30颗卫星的发射网络,全面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继承了北斗主动服务和被动服务两大技术体系,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础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全球短信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用户还可以享受区域短信通信、卫星增强、精确单点定位等服务。

[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没有台阶的堆积,甚至没有千里。经过不懈努力,北斗已经从中国走向亚太,再走向世界,成为造福世界的重要时间/基础设施。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全球系统建设完成后,北斗将继续在新的起点上,朝着建设更加无处不在、一体化、智能化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系统迈出大步。(记者张宝树)

人民日报海外版(09版,2020年5月11日)

标题:[科学技术]“三步走”+“齐步走”:中国航天闯出自强路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