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早就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在疫情前依然可以维持。疫情爆发后,服务业窗口的作用被削弱。为了减少联系,它被改为在线服务、订购、注册和政府事务...很多老人很尴尬,跟不上社会变化的节奏,在“数字生活”中被“代沟”淘汰

●不同情况的老人需要区别对待。他们不必强迫自己进入数字社会。不要过分强调他们面临的“数字困境”,有相关措施保护他们的权利

●要为老年人“数字素养”,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老年人的身体因素;二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三是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机会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老年人无健康码被屏蔽不能乘坐地铁”的视频,引发了公众对老年人“数字鸿沟”困境的热烈讨论。

移动支付、网上报名、网上租车……面对“数字生活”的洪流,老年人很难置身事外。《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浙江、张家口、河北、宿迁、江苏、太原、安徽、抚顺、辽宁、陕西汉中等地在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的“数字生活”。

不会操作智能手机

疫情期间处处不便

在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描健康码,但是有些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或者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的操作,导致出行不便。

天津某小区的物业人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老年人进入小区是个问题,因为很多人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健康码。”

一些老年人外出就医遇到困难:不能使用绿色代码,不能上车,还耽误了公交车的时间。好不容易到了医院,扫描不到代码,又被拦在队外。

住在上海的林爷爷说,疫情防控期间去医院配药前,需要预约挂号。虽然医院里的医生导诊台旁边都放着说明书,预约挂号和看病的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但大部分老人尝试后还是失败了。幸运的是,医院里有专门的人帮助他们。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在接受《半月谈》采访时表示:“老年人长期习惯的现金购物、排队挂号、窗口购票等生活方式,在疫情爆发前依然可以维持。疫情过后,服务业的窗口作用减弱。为了减少接触,他们转向在线服务、订购、注册和政府事务...许多老年人感到困惑,跟不上社会变化的步伐,在“数字生活”中处于“代沟”。

[科学技术]移动支付、线上挂号……老年人遇"数字鸿沟"窘境

据媒体报道,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很多老年人成为“数字贫困户”。

《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比例仅为6.7%。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8.1%。根据这两个数据,上亿老人没能及时赶上信息快车。

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大部分老人很少外出避免感染,必须外出时会有人陪伴。而且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城市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采取了措施,用测量体温和登记身份证代替健康码,生活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北京的赵大爷前不久去医院,发现门诊楼墙上贴着预约方式的提醒。他看了看提示下方的几个二维码,有点疑惑。幸好他身边的医护人员主动帮忙。赵叔叔按指示操作手机后,很快收到了“预约成功通知书”,患者姓名、科室、就诊时间一目了然。

北京南四环社区工作者杨欢表示,对于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大多数城市都有不同的防疫措施。所以在一般的生活场景中,老年人是可以应付的,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的。另外,大部分老人会和孩子住在一起,出去看病等等,独自旅行处理复杂事件。

数字产品忽视需求

无形中增加了触网的负担

据《半月谈》报道,在相关调查中,农村网民数量为1.95亿,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比例约为0.9%。城乡差距明显。

《法治日报》记者也注意到,许多老年人无法使用当今的智能设备,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上。

河北省张家口市淮安县西洋河村的刘奶奶,只会用按键电话打电话。如果她需要视频聊天,同村亲戚会给她带手机,帮她联系孩子。刘奶奶住的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基本没有“数字生活”的影子。

“尽管有上网的条件,我觉得这一代老人已经被互联网社会淘汰了。”刘奶奶的孙子刘洋说。

虽然有些老年人可以使用微信的基本聊天功能,但他们仍然很难操作网上购物、出租车、移动支付等流程。

河北张家口市的刘爷爷已经学会了微信聊天,但是却卡在了社保资格考试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在网上完成,但是刘爷爷真的不知道怎么操作,最后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完成了。

除了使用智能设备的障碍,《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老年人的数字素养难以与复杂的新媒体环境相匹配。

在孩子的帮助下,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的张阿姨学会了使用微信支付,她很乐意使用这种支付方式。但有一次她在视频里看到网上支付会导致银行卡被盗,她拒绝再用微信支付,除非有孩子陪伴。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贾奶奶是一名退休小学教师。她可以熟练使用微信、颤音和自动加速。她的孙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疫情防控期间,贾奶奶在“数字生活”中的突出表现是通过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微信官方账号获取疫情最新信息,但容易受到虚假消息的影响,有时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除了老人自身的原因,数码产品的不适用也增加了老人“摸网”的负担。

张阿姨吐槽道:“前几年,女儿给家里买了一台网络电视。打开后操作界面太复杂,很难找到我想看的节目。”无奈之下,她只好又搬出了那台旧电视机。

“其实这些‘数字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别人解决的。有些老人往往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在了后面,会有失落感。”杨欢说。

数字需求因人而异

融入现代,接受老年

但《法治日报》记者也发现,并不是每个老年人都有强烈的数字化需求或遇到过“数字化困难”。

安徽滁州市的小刘描述了他爷爷生活在农村的生活——他不需要数字设备,也没有遇到“数字困难”。“农村地区可以实现粮食自给。如果需要去县城买其他物品,只收车现金,不接受扫码付款。村里也联网了,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的养老机器和普通的电视已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了。村里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他们过得很开心。”

[科学技术]移动支付、线上挂号……老年人遇"数字鸿沟"窘境

但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可能更清晰。

在浙江杭州研究生小杨的描述中,她爷爷一开始没有支付宝,只用微信语音聊天功能。因为他所在的地区防疫控制比较严格,要想进入他所在的社区,就要扫描健康码,于是在她的帮助下下载使用支付宝。

一些老年人会使用智能设备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辽宁抚顺的董奶奶,在朋友的推荐下,下载了今天的头条,颤音等应用。她每天花很长时间浏览。她觉得这些手术不仅让她开心,还打发了时间。

数字反馈并不容易

愿意学习至关重要

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老年人在听力、视力、记忆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目前手机软件大多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对老年用户的考虑。目前还处于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逐渐过渡的时期。一些机构和企业正在追求设计理念和产品功能的新变化,以实现快速发展,而没有考虑到老年用户的习惯。

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玉琼教授联合发布的《我的老领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馈》报告指出,在一定层面上,“老年人”和日新月异的科技一样,是一代一代在变化的。这个群体是流动的,其特点和需求也在变化。所以坚持“无论老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基本态度。

周玉琼认为,不同情况下的老年人需要得到不同的对待,不要强迫他们进入数字社会,不要过分强调他们面临的“数字困难”,并采取相关措施保护他们的权利。目前主流科技只为年轻人服务,对其他群体不友好。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科学技术的自我发展也会反过来受到限制。因此,在科技产品的设计之初,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

[科学技术]移动支付、线上挂号……老年人遇"数字鸿沟"窘境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那些没有身体限制和实际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应该更多地依靠家人进行教学指导和“数字反馈”。但是对于“数字反馈”,不仅需要老师的耐心和时间,还需要老人强烈的学习意愿。

陕西汉中谢奶奶,在遇到很多“数字难题”后,一直抵制学习新功能。当她的孩子试图教他们时,他们经常被她反驳和反驳。

相反,贾奶奶渴望学习,愿意融入新时代。她不仅在孩子的指导下学会了拍照、接电话、收发红包、微信发送语音视频、浏览每日新闻等功能,还自学了将微信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文章转发给朋友圈、发送表情包、看今日头条的小视频。(记者赵丽)

标题:[科学技术]移动支付、线上挂号……老年人遇"数字鸿沟"窘境

地址:http://www.heliu2.cn/xw/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