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958年初冬,一位中国青年敲开了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的大门。

他叫侯云德,当时才29岁。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派往留在苏联的人才之一,专攻病毒学。

研究所每天四点半下班后,侯云德继续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学习,直到半夜地铁送最后一班火车才回到住处。久而久之,他成了整个研究所最后一个下班的人,门卫干脆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了他。

有一天,实验鼠一下子全死了,症状奇怪,病毒不明。苏联专家摸不着头脑。侯云德翻遍文献,反复尝试。最后,他在实验室成功分离出病毒,并立即向导师报告。“一个新来的中国学生有这样的本事!”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研究所。

围绕这些发现,侯云德在苏联期间发表了17篇论文。由于频繁发布新闻稿,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去研究所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1999年,侯云德在医学前沿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1962年,侯云德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致力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研究。侯云德在对黄芪的抗病毒研究中发现,黄芪可以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一种广谱抗病毒物质。他决定选择这种物质作为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突破,并开始了研发的“战略”转移。

一开始侯云德选择用人脐带血白细胞诱导干扰素,但是成本太高。1977年,人类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剂基因工程在美国宣布成功。侯云德大胆设想,可以引入基因工程,让细菌大量生产干扰素。

1979年,基因工程是大多数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更别说生物技术了。基因工程制备干扰素需要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但是去哪里找非洲爪蟾呢?侯云德不想放弃。他联系,反复尝试,终于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找到了一条非洲鲫鱼。它的卵母细胞成为理想的替代品。那一年,侯云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国际干扰素大会上宣读了制备干扰素的“土法”,因其操作简单,立即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赞扬。

[科学技术]“病毒终结者”侯云德: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1982年,53岁的侯首次克隆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干扰素α1b基因和中国抗病毒应答的优势,并成功研制出国际独创的国家一级新药重组干扰素α1b,经临床证明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白血病等有明显疗效。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作用小得多。

侯云德和学生们在一起

侯云德院士自2008年至今,一直担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科技首席技术官,指导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能力建设、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五大领域研究,设计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顶层综合技术网络体系。

2009年“A流”来袭时,侯云德作为联合防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亲自带队加班研发疫苗。他要求国内十几家制药公司的CEO按照他提供的方法尽快生产疫苗。传统疫苗研制投产,半年到十年不等。看到几位企业家,这位80岁的老人兴奋地拍桌子。“这是疫苗,我不想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在他的坚持下,新的甲型流感疫苗在疫情爆发87天后成功研制并投入生产。之前流感还在大流行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研制出疫苗,侯云德创下了世界纪录!

[科学技术]“病毒终结者”侯云德: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侯云德与同事交流

从事科研63年,写了8本书。侯云德1990年撰写的《分子病毒学》至今仍是我国分子病毒学领域最全面、最系统的经典专著之一。一条小溪,寨卡...近年来,每当突发传染病来袭,防控专家还是要时不时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去追溯奇怪病毒的“前世”。

“我渴望鬓角添白,我愿意为人生四化做贡献。”这是侯云德的一首诗。目前他最关心的是2020年要完成的重大传染病项目,届时他将91岁。(资料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光明日报)

标题:[科学技术]“病毒终结者”侯云德: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