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胡铮乘坐“向阳红09”轮参加“蛟龙”号7000米海试。

本报记者陈瑜照片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也要坚持技术。”

11月30日是今年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的一个会议室里,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整体集成”项目的验收报告,给在场的专家带来阵阵“暖意”。报告显示,按资金量计算,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据初步估算,每台潜水器的成本约为蛟龙的20%。

带领团队创造这个数字的是胡铮,深海勇士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首席设计师和CSIC 702的研究员。八年后,他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切都为本地化让路

“又黑了。”看到胡铮来了,记者打趣道。被称为“胡司令”的他傻乎乎地笑了。他的牙齿不太白,从两片嘴唇中露出来,似乎在对记者进行无声的抗议。

这是49天的海上时光伴随着海风和烈日留下的“印记”。

在10月3日结束的海试中,胡振两次下潜弥补了多年的遗憾:他最终还是乘坐了自己设计的潜水器,表明了一种设备安全的态度。

海上设备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达到新的深度,总设计师都要先试一试。

对胡铮的正式采访定于12月1日,关于4500米载人潜水器开发和海上试验的总结会议一直举行到中午12点。

会后,有人拍了照,发了考证。在嘈杂的背景下,他每次回答问题都会说:“好的。”

他并不着急,只是想摆脱我们之间这样正式的“聊天”。

2009年,在研制出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后,科技部开始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关键技术研究。2014年,当整体整合项目成立时,胡铮被正式任命为首席设计师。

项目的初衷是稍微撤回潜水号,专注于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5%的目标。

集成在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的许多国产设备的原型是在国家各种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形成的原型。

载人球壳、超高压海水泵、充油锂电池、推进器,这四项关键技术都从样机走向了设备,课题组用了整整五年时间。

从2012年到2014年,这是胡铮最艰难的三年。虽然部分技术有所进步,但样机和产品要求还有差距,原计划2015年完成的项目只能延期。

“深潜器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工作条件复杂。受制于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技术和设备存在巨大差距。”胡铮解释道。

超高压海水泵这种精密仪器就像一个鱼鳔,直接影响潜水器的稳定航行。课题组引入竞争机制,两个研究单位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样机研制、样机测试并组织专家验收。

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是潜水器的关键部件,其发展历程也充满曲折。

加工整球前需要对1/4球壳进行分析。然而,在测试两家公司加工的三个球壳时,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问题。

“有些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会影响潜水器的寿命。即使速度慢一点,也要坚持技术。”令胡铮自豪的是,经过8年的艰苦研究,中国已经自主开发了载人舱、浮力材料、锂电池、螺旋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水声通信、水下定位和控制软件等10个关键部件。

工作不是为了荣誉

“蛟龙”是“蛟龙”副总设计师胡铮承担的第一个“郭子皓”项目。对于海洋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工程”。

“小龙”被亲切地称为“小胖”,胡铮被称为“小胖之父”。他对潜水器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大家都开玩笑说他爱小龙胜过爱儿子。

“蛟龙”试航期间,每次下潜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后甲板,爬上爬下潜水器的护栏,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位,然后指挥飞行员在下潜前对整个潜水器进行最后的通电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潜水期间,他没有固定的岗位,而是一直呆在“炮兵楼”协助指挥和通讯。潜水任务结束后,当每个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他正忙着检查后甲板上的潜水器...

2012年6月23日,“镇龙”号突破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的前一天晚上,维修工作一直进行到凌晨1点半。当所有的工作完成后,胡铮是最后一个离开后甲板并返回机舱的人。第二天早上5点,他第一个来到后甲板...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亮点。”胡铮正哈着阿哈笑,“我们只是白开水,白开水。工作是一种责任,不是为了荣誉。”

开发海洋不能总是依赖外国技术

"因为试题太难,语言不及格."当科技日报记者提到这个“轶事”时,他习惯性地问:“嘿?”

胡铮并不隐瞒他的“黑色历史”:

1985年以优异的数学、物理等科学成绩考入衡阳工学院。这个来自江苏江阴的“农村宝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独自旅行,学会了他从未见过的电脑。

研究生毕业后,热爱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胡铮终于爱上了海洋,并致力于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和研发。但当时国家投入少,条件差。除了科研,还得去市场,免费给人打工。目的是测试设计的潜水器是否能与后续改进的实际工程要求相联系。

身边的同事纷纷离开海洋科研岗位,但能吃苦的胡铮在十年的坚持和等待中做了很多事情。“我总觉得我们国家迟早会在这方面发展。海洋的发展,特别是未来的发展,必须靠自己,不可能靠国外的技术。”胡铮说。

在今年的海试中,“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潜了28次,他不否认其中两次不成功。然而,问题出现后,胡铮和他的同事连夜解决了问题,以确保他们第二天能正常潜水。

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制造涉及94个单位。还有一些新鲜的“血液”,如宝鸡钛业有限公司、无锡盛丰科技有限公司、AVIC 625等。第一次踏上海洋。

“他们的参与不仅开拓了自己的业务领域,还推动了一批通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国内海洋高端制造业奠定了基础。”胡铮表示,这也为开发万米载人/无人潜水器、向“地球的负极”推进、建设“深海空站”、实现深海设备功能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笔记

这是延期五年多的人物稿件。

我和胡铮在“向阳红09”号船上相遇,当时“蛟龙”号即将迎来7000米海上试航。但是,他一直对媒体“保持警惕”。每当他提到“讲故事”,他首先会问:“你在干什么?”他习惯于低调,躲在人堆里。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小龙”的副总设计师,胡铮竟然住在“六室一厅”的上下铺位。“六室一厅”是“向阳红09”号母船后面大船舱的别称。如果把餐厅比作一楼的话,“六室一厅”算是地下一层。举着一个只能一个人通过的窄梯,要走下十级。这里有许多人,空空气流通不畅,空空气中弥漫着烟、酒甚至汗水。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的回答:“这离我工作的地方很近。”

人的稿子不好写,尤其是“白开水”,号称“没有亮点”,处处躲着媒体。浪费了我这么多年关于“指挥官”的知识。

标题:[科学技术]胡震:“深海勇士”号司令

地址:http://www.heliu2.cn/xw/11464.html